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基础医学
1 不安因素分析讨论
1.1 管理因素
近年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于医疗安全的意识不断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自身以及周身人群的医疗安全问题。现如今医疗保险、农村合作医疗等项目不断开展,很多孕妇选择在基层医院进行分娩,由于基层医院医疗水平有限,很难对大量患者进行集中管理,因此容易发生医疗事故,例如新生儿丢失等等[1]。
1.2 感染因素
在院内新生儿是所有护理对象中最为脆弱的群体,尤其是早产或生命体征不稳定的新生儿,免疫力极其低下,很容易发生各种各样的感染。如果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未采取正确的方式进行护理则很容易增加新生儿感染的机率[2]。此外医护人员在对病原体的传播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护理人员的双手,若未按规定进行洗手消毒也会使新生儿感染的机率增加。
1.3 制度因素
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对于新生儿的生命体征,精神面貌等状态的监控均在查房时进行,且通常是在日间进行,而对于新生儿在夜间的状况则无巡视,若新生儿在夜间出现相应问题则很容易发生医疗纠纷。由于在夜间护理人员较少,且工作较为忙碌很难保证对所有新生儿的状况进行监控,因此一旦幼儿发生安全问题家属则可以直接对医护人员尽心指责。此外对于病房以及产房的应急设施、抢救设备以及药品要安排专门的负责人员进行管理,并且在交接班时要对所有药品的数量以及设备的状况进行核对。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护理人员工作较为繁忙,换岗频繁,导致一部分护理人员在工作中责任心不强,未认真的进行交接工作,或没有及时对抢救药物进行清点,导致药物缺失,无法为抢救争取时间,贻误最佳抢救时期,威胁患儿生命[3]。
1.4 腕带因素
新生儿在出生后通常要予腕带进行识别,很多新生儿出生后未及时系挂腕带,或腕带丢失后未及时进行补办,很容易导致新生儿混淆错抱,进而引发纠纷。因此护理人员在胎儿娩出后要及时进行腕带佩戴,并且要随时观察患儿腕带佩戴是否完好,防止发生错抱情况。
1.5 技术因素
由于医疗水平不断发展,设备不断更新,新仪器不断的推广。因此在护理工作中难度不断的增加,这就要求护理人员有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此外在基本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也要提升自身的理论基础以及操作能力,例如留置针的放置以及使用,输血的流程、新生儿动脉标本的采集以及PICC技术的应用等等。若护理人员自身专业技能不强则很容易在患儿发生病情时无法有效配合治疗,影响患儿身体健康。
2 预防措施分析讨论
2.1 规范住院流程
新生儿入院后要按照规定进行身体状况检查,包括新生儿父母同样要接受检查,并在检查同时予幼儿佩戴腕带,女孩为粉色,男孩儿蓝色,腕带要注明幼儿基本信息,父母基本信息,包括姓名、性别、住院号、父母身份证或军官号等等信息。并在30min内完成体检,90min内做出护理方案。
2.2 规范交接制度
在交接班时要求接班护士提前进入工作状态,交接班护士在进行工作交接时要对患儿的基本信息,病情状况认真核对,并要仔细交代注意实现,做好交接记录。在夜班交接时要安排有经验的护士进行监督指导并及时对交接班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纠正。
2.3 规范出院流程
幼儿出院时护理人员要对幼儿的基本信息认真核对,包括腕带、床头牌等信息,此外还要对幼儿的体征以及皮肤状况进行认真的检查。在对幼儿更换衣物时动作要轻柔,防止用力过度影响幼儿的血液循环[4]。办理出院手续时要对幼儿父母的基本信息进行认真核对,包括父母的身份者号以及军官号,核对无误后对幼儿家属进行出院指导。
2.4 专业技能培训
护理人员要加强自身专业技能水平,对护理对象的特征充分了解,要熟悉所有操作的规章制度以及流程,了解护理人员的责任与义务。医院也要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专业知识以及专业技能的培训,尤其是常规的急救措施例如呼吸机、监护仪的使用等,此外要对新设备的使用方式进行系统培训,减少护理人员操作的失误率。
2.5 加强查房巡视
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对倾向性问题做到“三预”,即预见、预查、预防。尤其是在夜间查房时要严格按照规定进行查房,由于夜间护理人员较少,因此要制定合理的查房制度,并安排有经验的护士进行夜间巡视,及时对患儿状况进行监控。
总的来说,在对新生儿的护理中,护理人员要加强自身的专业技能,强化风险意识,严格按照规章制度进行护理服务,降低不安全因素的发生率[5]。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yxlw/jichuyixue/1699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