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基础医学
摘要:目的研究新发传染病的流行特征,为控制新发传染病流行提供公共卫生管理策略。方法利用人畜禽共患传染病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探讨控制新发传染病策略。结果虽然禽和人的流感病毒表面有差异,但猪的病毒结构介于禽和人之间,如果在猪体内发生这样的交换基因片段而成为病毒“混合器”,由猪感染人的可能性则大大增加。因此更应注重猪流感的流行病研究工作。结论重视传染病流行病学研究是抵御传染病肆虐的关键和有效措施。
关键词:新发传染病;流行病学;禽、猪流感
流行病学是“研究疾病在人群中的分布状况以及其影响因素,并制订和评价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及促进健康的政策与措施”的科学,在社会公共卫生中所起的作用十分巨大。如果流行病学发展长期滞后,势必威胁到社会公共卫生安全。本文从禽、猪流感的流行病学研究结果谈传染病流行病学研究的重要意义。
1目前两种主要传染病流行病学研究结果
1.1禽流感流行病学研究结果禽流感流行病学研究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97年以前,禽流感的流行病学主要限于禽类流行病学的研究,主要的研究结论:(1)禽流感在家禽中以鸡和火鸡的易感性最高,其次是珍珠鸡、野鸟和孔雀。鸭、鹅及其他水禽类的易感性较差,多为隐性感染或带毒。鸽子自然发病鸡分离到的病毒人工接种鸭、鹅、鸽子等,不易造成人工感染。(2)在禽流感的流行过程中,带毒的候鸟作为载体将其作世界性传播。鸭群在其病毒传播中同样也扮演着重要角色。经研究发现,鸭群的流感病毒感染均为无症状型,虽肠道感染很普遍,尤其是幼鸭,但流感病毒对鸭群本身并不造成损害。(3)感染禽也可成为水平传染源,病禽可以从呼吸道、消化道和眼结膜排出病毒,其感染方式包括与易感禽的直接接触及易感禽与各种污染物的接触。第二阶段的研究是1997年香港发生禽流感事件至今,因首次从人体内分离到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使得禽流感的流行病学范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对禽流感流行病学的研究从原来单纯禽类的流行病学研究扩大到人和其他哺乳动物的流行病学研究领域。1997年5月香港首次出现H5N1型AIV直接感染人致病的事件。1997年12月至1998年10月郭元吉等从我国华南/华中地区患流感的人群中分离到5株H9N2亚型流感病毒。1999年在香港从人身上分离出2株H9N2亚型流感病毒,首次表明了AIV在自然状态下与人的严重疾病有关,赋予了AIV全新的公共卫生意义。1997年2004年短短的几年间,禽流感出现了3个对人类致病的流感亚型(H5,H7和H9),使对人类致病的流感亚型增加N6个(包括原来的H1,H2,H3)。尤其是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出现了3个对人类致病的禽流感亚型,这使得人们不得不对禽流感病毒“另眼相看”。如今,世界各国已经开始进行禽流感尤其是高致病性禽流感对人类致病性的流行病学研究工作。目前这方面工作的研究结论包括:(1)患病的活禽是高致病性禽流感的主要传染源,一些禽类产品(包括鸡蛋)能够感染禽流感病毒,但尚没有足够的证据表明禽类产品能直接传染禽流感;(2)高致病性禽流感的主要传播途径是通过感染的动物(主要是禽类)传染给人,尚未发现人与人之间传播的病例;(3)成人和儿童均可以被感染,也无性别差异,但有迹象表明,12岁以下儿童容易被感染。
1.2猪流感流行病学研究概况猪流感和禽流感、人流感一样,是一种最常见的反复发作的病毒性传染病,广泛流行与猪群中的主要有H1N1,H3N2亚型。H1N1亚型引起的猪流感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目前H5N1亚型禽流感并已经具备感染人的能力,且致人死亡,致死率高达70%,虽然目前尚没有持续地人传人的证据,但是存在短的、10期FEATURE主题策划以死亡为终止的传染链。猪流感一直是猪群中难以根除的呼吸道疾病之一。近年,猪群中除了常见的经典型H1N1、类禽型H1N1和类人型H3N2流感病毒引起的猪流感外,由重组病毒H1N2、H1N7、H3N6引起的猪流感也时有报道。1998年,美国卡罗莱纳洲、明尼苏达洲、爱荷华洲和德克萨斯洲接种了H1N1猪流感疫苗的4个猪场暴发了严重的猪流感,研究表明,其病原为H3N2人一猪双重组病毒株和人一猪一禽三重组病毒株,母猪发病严重,有3%~4%的母猪出现流产,产仔率降低5%~10%,断奶前仔猪死亡率高达4%~5%;23个洲的4382份血清样品中抗三重组病毒株抗体阳性率为20.5%,抗经典H1N1猪流感病毒抗体阳性率为28.3%;到1999年,从俄克拉荷马洲、伊利诺斯洲、科罗拉多洲、威斯康星洲及北卡罗莱纳洲又分离出三重组H3N2猪流感病毒,血清学调查结果表明,该病毒引起的猪流感几乎遍及整个美国,由此说明,该病毒对猪有很好的适应性并很快在猪群中传播开。1999年,普遍流行于水鸟中的H4N6禽流感病毒(AIV),首次从北美中东部安大略湖自然感染的猪体中分离到,1999年中国香港报道从猪群中分离到4株H9N2亚型流感病毒。哈尔滨兽医研究所从收集和送检的样品中分离并初步鉴定了猪流感病毒若干株,其中确定为禽源A型流感病毒的分离株包括有H9N2等亚型毒株,其余为H1和H3亚型毒株。还有其他多家实验室也从国内不同地方发生呼吸道感染的猪群中,分离到类似亚型禽流感病毒。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感染猪,这已经被研究人员由猪体内分离到H5N1猪流感病毒而得到证实。2005年5月印度尼西亚证实从猪体内分离出了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禽流感病毒和人类流感病毒在猪宿主体内混合重组产生一种新型的、致命的、能够在人与人之间传播的菌株仅仅是一个时间问题。
2重视传染病流行病学研究共同抵御传染病肆虐
2.1目前的研究现状近年来发生在国内的几次大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如SARS,人们看到了一些与现代医学极不相称的现象。如在病因研究中的程序混乱,不遵守病因推断的基本原则;疫情的诊断、治疗技术的设计、研究和评价缺乏科学性;防护器材的落后和紧缺;传染源、传播途径的追踪方法原始;大规模预防消毒存在盲目实施等。这些现象的结果不但造成具体工作的失误,效率低下,环境污染和生态系统失衡的后遗症,还充分暴露出流行病学研究工作的散乱,以及与实际应用不接轨的事实。这种现状如不及时纠正,将很可能干扰卫生部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反应速度和措施的有效性。从流行病学的角度,应该在出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做好高水平的基础性流行病学研究工作,加强对基层工作人员流行病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那么,当SARS、禽流感一类的新发传染病发生时,如果能在基层流行病研究单位的工作中发现其在一定地区爆发,则卫生部门可以集中研究这个地区的共同传播途径或者共同传染源,以及确定疾病潜伏期等具体问题,从而科学地认识疾病的危险性,不至于造成疾病的流行。而如果基层研究单位意识不到这是一次爆发,就无法意识到疾病的危险程度,疾病很可能在短时间内迅速越过爆发区域,甚至跨过国界、洲界而形成大范围流行。可见重视基层传染病流行病学研究可有效提高公共卫生管理水平,有效控制和抵御传染病的流行和肆虐。
2.2新发传染病给公共卫生管理的启迪近年,SARS的威胁过去之后。在太平洋的东海岸,美国爆发了人感染猴痘(猴天花);在与我国隔海相望的日本,新型霍乱弧菌0139,已经造成了多人感染……;一系列卫生安全事件的发生正在考验着中国的流行病学预防工作防线。同时,乙肝、霍乱、麻疹、流行性脑膜炎、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一系列多发病在我国仍然处于高发病率阶段,也正挑战着我国的流行病学研究工作。对基层流行病学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一些缺少专业知识和培训『的基层流行病学研究人员却不能完全胜任这项工作,整个流行病学界出现了一种力不从心的状态。而禽流感进化速度的加快,对哺乳动物造成威胁,最近在东南亚爆发的高致病性禽流感,已蔓延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引起了国际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和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而猪既能感染人类流感病毒,又能感染禽类流感病毒。虽然禽和人的流感病毒表面有差异,但猪的病毒结构介于禽和人之间,如果在猪体内发生这样的交换基因片段而成为病毒“混合器”,由猪感染人的可能性则大大增加。因此更应注重猪流感的流行病研究工作。越来越多的资料表明,猪作为流感病毒的混合器,在流感病毒跨种属屏障传播给新宿主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只有把病毒消灭在动物这个环节上,人类才能真正感到安全。预防猪流感不仅对畜牧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全球的公共卫生安全具有战略意义。虽然禽和人的流感病毒表面有差异,但猪的病毒结构介于禽和人之间,如果在猪体内发生这样的交换基因片段而成为病毒“混合器”,由猪感染人的可能性则大大增加。因此更应注重猪流感的流行病研究工作。我们对猪流感的监测工作需要进一步重视和加强,预防新的人流感暴发的关键点可能在于猪群的控制,切断流感病毒沿禽类一猪一人这一链条循环传播的路径,做好人猪、禽的相互隔离和猪群监测。因此政府以及各级部门组织,要采取切实措施从资金上、政策上、科研力度以及其他方面来重视、加强猪流感的监测,监视猪流感的发生与流行状况,最好能够防止猪流感的兴风作浪,从而确保民族健康和人类的公共卫生安全。本文来自《中华传染病》杂志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yxlw/jichuyixue/90794.html上一篇:从医学角度看茶的保健功能
下一篇:食疗一方:醪糟的保健食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