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基础医学
摘 要:目的:观察分析老年人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临床特征,以提高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老年人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临床表现、并发症、治疗转归等特点。结果:老年人社区获得性肺炎具有临床表现不典型性,基础疾病者多,易发生并发症,且病原菌多耐药,影响临床治疗。结论:老年人社区获得性肺炎的治疗水平提高的关键是早期诊断与及时治疗。
关键词:老年人;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治疗
社区获得性肺炎是指在医院外感染的肺实质(含肺泡壁即广义上的肺间质)炎症,包括具有明确潜伏期的病原体感染而在人院后平均潜伏期内发病的肺炎。随着老年人、慢性病、免疫力低下者、耐药菌株和抗生素应用增多,社区获得性肺炎越来越成为威胁人们健康的主要疾病。在美国,社区获得性肺炎是老年人病死的主要原因之一,其病死率达15%~35%。了解并掌握老年人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特点,将有助于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现将我院2011年3月~2012年6月收治的100例老年人社区获得性肺炎资料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00例中,男65例,女35例;全部病例年龄65岁~91岁。本组有基础疾病者82例(82%),其中慢性阻塞性疾病及肺心病43例,冠心病16例,脑血管意外10例,糖尿病8例,高血压5例;其中有两种以上并发症者21例。
1.2 临床表现
老年人肺炎起病隐匿,本组100例患者中,咳嗽为首发症状者94例、咳痰68例、呼吸困难10例、高热16例、低热42例、有食欲不振症状者32例、恶心呕吐症状者19例、腹痛腹泻者8例、胸痛者7例、痰血者5例。
1.3 体征及实验室检查
本组100例中,经查体及实验室检查:有干湿罗音者87例;WBC>10×10 9 者39例、WBC<4.0×10 9 者10例;100例送痰培养90例中培养出病原菌的有58例:其中病原菌为肺炎链球菌者29例,流感嗜血杆菌13例,金葡菌6例,克雷伯杆菌5例,支原体肺炎3例,军团菌2例。
1.4 X线检查
100例患者中,肺部左侧病变者29例、肺部右侧病变者55例、肺部双侧病变者16例;线以小片状、斑点状即支气管肺炎为多有86例、大片状8例、肺不张6例。
1.5 诊断标准
参照《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草案)中的临床诊断依据。全部病例均经X线胸片或胸部CT,部分经痰培养确诊。
1.6 治疗方法
全部病例先给予广谱青霉素,对青霉素过敏者选用头孢菌素类、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采用单一或联合治疗,待痰培养+药敏结果和临床病情变化再调整治疗方案。另给予退热、止咳化痰、给氧、雾化吸入、支持对症等治疗。
2 结果
100例中发生并发症者45例,其中呼吸衰竭18例,水电解质紊乱13例,心力衰竭10例,心律失常4例。本组患者经积极治疗后,治愈及好转96例,4例因病情加重而转院治疗。
3 讨论
3.1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临床点
①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起病隐袭,临床表现与严重程度也不成比例;②症状不典型,常缺乏咳嗽、咯痰、发热、寒战、胸痛等肺炎的典型表现,只表现出嗜睡、食欲不振、恶心、腹痛、腹泻、尿失禁、淡漠、虚弱等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的非特异症状;③老年肺炎病人的肺部体征也常常不典型;④老年人基础疾病多,脏器功能低下,免疫力下降,心肺储备功能有限,加之肺部感染后心肺负荷加重,易患并发症,如呼吸衰竭、心力衰竭及水电解质紊乱等。
3.2 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的诊断
针对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临床特点,临床医生在接诊老年病人时,应对病人的非特异性表现予以重视,并进行血常规、胸部X线检查及痰细胞学检查。其中胸部X线检查尤为重要,痰菌检查是确定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病原学诊断重要方法,是选择恰当抗生素的依据之一。
3.3 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的治疗与预防
根据痰培养和药敏试验,选择对老年人各脏器安全有效的抗生素是治疗成功的关键。在未获病原菌之前,可根据经验用药,一般采用递进式抗生素治疗,另外还应注意老年患者的基础治疗和加强支持治疗。
随着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我们应该加强对老年人的医学知识的普及;预防感冒,加强锻炼,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有条件可接种肺炎球菌疫苗,减少肺部的感染;号召老年人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
总之,提高老年人肺炎的治愈率,我们要掌握老年人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上述特点,详细询问病史,认真进行体检,综合治疗,努力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一旦确诊,应选用高效经济的抗生素联合用药,注意治疗基础疾病,防止并发症,加强营养及支持疗法,提高自身免疫力,以增强药物疗效,缩短病程。
【参考文献】
[1] 殷凯生;老年人社区获得性肺炎的诊断与治疗[J];实用老年医学;2004年01期
[2] 高淑连;社区获得性肺炎急性期凝血和纤溶功能的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0年
[3] 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草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1999年04期
[4] 李冠华;COPD传导性气道的改变及其对机械通气的影响[D];天津医科大学;2010年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yxlw/jichuyixue/915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