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临床医学
丁金环1 董晓萍2 路桂梅2
1.吉林大学第四医院体检保健科,吉林长春 130000;2.吉林省肿瘤医院,吉林长春 130012
[摘要] 目的 探讨老年周围血管疾病介入治疗的临床护理方法。方法 对2011年9月—2013年11月来我院进行介入治疗的170例老年周围血管疾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将观察组采用的术前、术中以及术后临床护理与对照组采用的术前、术后基础护理进行对比。结果 本研究中患者经过精心的护理,取得了良好的护理效果,其中观察组显效的有51例(60.00%),有效的26例(30.59%),总有效率为90.59%;对照组显效的有35例(41.18%),有效的有26例(30.59%),总有效率为71.77%。且经过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 根据老年周围血管疾病及介入手术治疗的特点,采取相应的临床护理措施具有显著的效果,不仅能够明显提高手术成功率,还可以促进老年患者的康复,因此值得在临床上继续推广应用。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 周围血管疾病;老年;临床护理;介入治疗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7(a)-0061-03
周围血管疾病的主要发病人群为老年患者,该疾病容易导致肢体动脉栓塞以及浅静脉曲张,严重时还可能发生栓塞,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生命健康产生了重要影响[1],因此周围血管疾病的治疗与护理也越来越受到医护人员的重视。传统上采用的单纯抗凝治疗以及经周围静脉溶栓的非手术治疗方式通常情况下并不能够达到快速消栓的效果,且消栓之后血栓的再发率高,治疗效果并不理想[2]。血管腔内介入治疗就是针对主、髂动脉以及下肢动脉狭窄闭塞性病变进行球囊扩张术和支架植入术,同时针对深静脉血栓进行下腔静脉造影与滤器植入术[3]。近两年来,笔者所在的医院为了探讨老年周围血管疾病介入治疗的临床护理方法,即患者的病情及手术特点,为患者提供针对性的临床护理措施,对我院收治的患者均采取精心的术前护理、术中护理以及术后护理,并取得良好的临床护理效果。现将170例老年周围血管疾病患者介入治疗的临床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9月—2013年11月来我院进行介入治疗的老年周围血管疾病患者共有17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5例,所有患者均符合周围血管疾病的诊断标准。观察组男性患者有52例,女性患者有33例,年龄为61~83岁,平均年龄为75.6岁;其中介入治疗主髂动脉狭窄和闭塞有23例,治疗股胴动脉狭窄闭塞性疾病有26例,治疗深静脉血栓有36例。对照组男性患者有51例,女性患者有34例,年龄为60~85岁,平均年龄为76.3岁;其中介入治疗主髂动脉狭窄和闭塞有22例,治疗股胴动脉狭窄闭塞性疾病有29例,治疗深静脉血栓有34例。此外,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疾病分类、病情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故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观察组采用术前、术中以及术后临床护理,对照组仅采用单纯的术前、术后护理,具体方法如下。
1.2.1术前护理 ①心理护理。周围血管疾病发病大多比较突然,临床上常常表现为患肢肿胀严重、疼痛难耐、活动受限障碍等,又加之血管腔内介入治疗作为一项新技术,老年患者往往会担心手术费用昂贵及疗效,容易表现出焦虑、忧郁、恐惧甚至绝望等不良心理状态[4]。因此,护理人员应该热情、主动地与患者沟通交流,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认真倾听老年患者的诉说,耐心回答患者提出的疑问;同时,护理人员要积极向患者及家属介绍周围血管疾病的发病原因及血管腔内介入治疗的方式及临床价值,以消除患者的内心的紧张与焦虑;另外,还可以手术成功的患者进行现身说教,帮助患者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使患者在术前保持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
②基础护理。周围血管疾病患者形成深静脉血栓后,由于静脉瓣膜的破坏或者静脉阻塞,患者的小腿肌肉收缩不仅不能够让血液定向回流,还可能会导致其逆流,进而使得患者局部的静脉压显著升高,将会加重小腿下段的水肿现象[5]。且静脉血栓多处于漂浮状态,容易发生脱落,游离的血栓将可能会导致肺栓塞。因此,术前对患者做好基础护理非常重要。护理人员要嘱咐患者保持绝对的卧床休息,并将下肢抬高20~25°左右,大约高出患者的心脏平面25~30cm,膝关节并且保持稍屈曲状态,以促使患者机体血液回流,避免静脉淤血的出现,以减疼痛及水肿症状[6]。护理人员还应该指导患者合理饮食,饮食宜清淡、忌辛辣、油腻,并多补充富含纤维素和蛋白质、脂肪量低的食物,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体质;同时还要注意保持大便通畅,避免患者由于便秘大便时用力过猛而使腹压增高,进而影响下肢的血液回流。
③术前准备。手术之前要对老年周围血管疾病患者做好肠道、皮肤、留置导管等相关准备。首先,手术之前要对老年患者进行常规的肠道准备,以避免手术过程中以及术后发生腹股沟区的污染,由于老年患者的脏器功能较差,多以在给予肠道泻下药物时,一定要把握好用药剂量,防止机体水及电解质紊乱的出现。其次要为患者做好皮肤准备,即在腹股沟区域处进行常规备皮,还有一部分患者需要在上肢肱动脉处进行穿刺,因此还需要在腋窝区域进行常规的备皮。由于患者在手术前、手术过程中以及手术之后都需要采用抗凝药物以及抗血小板药物,所以要进行常规留置尿管;而老年男性患者多患有前列腺增生,所以护理人员在导尿时要要缓慢、不可用力过大,避免导致尿道发生损伤而引起出血状况。
④预防术中并发症的护理。手术之前,护理人员要为患者做常规的过敏试验,以便对老年患者的肾功能进行评价。术前两个小时左右,还要遵医嘱为患者补液800 mL左右,以防止造影剂肾病的发生。如果老年患者经术前诊断发现病变涉及到主、髂动脉情况时还要进行备血,且下肢动脉以及主髂动脉血管腔内介入术之前3 d左右,护理人员要指导患者口服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同时,要及时询问老年周围血管疾病患者是否有消化性溃疡病史,则不能够采用阿莫西林药物,否则将会增加消化道出血的危险性。
1.2.2术中护理 ①静脉通路开放和造影准备。对于老年周围血管患者在进行血管腔内介入手术治疗时候,通常需要根据手术的需要在上肢动脉和静脉穿刺,一般情况下,静脉输液多选择右上肢。与Y型留置针相比,L型留置针具有套管比较长、不易脱出的优点,因此根据患者手术方式的选择不同及病情需要,多选用20~16GL型留置针进行静脉穿刺。介入手术之前要先进行造影准备,为了最大程度的保障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的安全和手术顺利的进行,护理人员要对老年患者的科室、姓名、性别、年龄、床号、手术名称、备皮情况、碘过敏试验以及术前血管造影影像资料等信息核查,确保其准确无误。同时要确认留置尿管的通畅,术前将尿袋内的尿液放净,以保证术中尿量记录的准确性。
②严格规程操作。手术过程中要严格按照规程操作,首先护理人员就应该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根据介入手术材料如导丝、导管长度的特点,再进行常规消毒手术区的皮肤后铺好无菌单,注意将无菌单覆盖在老年患者的手术床床面上,同时准备好合适大小的无菌器械台及灭菌过的不锈钢盘以盛放肝素盐水,以保证在手术操作及冲洗导丝、导管的过程中不过越出无菌操作区而造成污染情况发生。手术之前,护理人员还应该先根据患者手术特点,合理放置各个器械,首先要确定好显示器的位置,再将其他的仪器设备调至到合适位置。此外,还必须保证在为患者进行血压监测、血氧监测以及心电监测之后,移动多功能透视床时监护仪的线路不会由于手术床体移动受到过度牵拉而影响正常监测。
③术中监测。老年周围血管疾病患者的血管腔内介入手术应在局部麻醉下进行,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存在有意识,因此可能会出现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所以手术过程中要尽可能地减少手术室的环境对患者的不良刺激。在手术之前,护理人员还可以简单向患者讲解监护仪器的作用和重要意义,让老年患者得到一定心理安慰,减少内心的恐惧不安。在手术过程中,老年患者可能会由于镇痛效果不完善或者是过度紧张等其他刺激因素而使应激反应加重和血压剧升,此时护理人员应该迅速与麻醉医生配合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降压药物可以用微量泵输入,同时应密切观察患者在用药之后的血压变化情况,并提前做好异常情况出现的准备。另外,局部麻醉还需要用镇静镇痛药,但却容易导致呼吸抑制情况的出现,因此对老年患者给予镇静镇痛药时一定要把握好用量。手术过程中,老年患者的球囊扩张容易刺激到颈动脉窦进而引起血压及心率下降,这也是颈动脉狭窄血管介入治疗的最常见状况,因此手术过程中,护理人员应该准备好心血管疾病药物,认真做好血压、血氧、心率等指标变化的监测,如有异常要及时报告手术医师,及时做好处理。
1.2.3术后护理 ①加强生命体征监测。老年周围血管疾病患者在手术完成回到病房之后,要加强生命体征的监护。在术后12 h之内,要半个小时测定一次心率、血压、脉搏及呼吸等,直至各个指标趋于平稳。严密观察患者有无肺栓塞及对比剂反应的发生,每6h要测定一下患者患肢与健肢平面的周围长度,积极做好肢体肿胀的消退情况。并且也要认真观察患者的皮肤色泽、体温、动脉搏动与浅动脉怒张情况,若皮肤颜色转红、肿胀逐步消退、疼痛症状减轻则表明手术治疗有效。而在用药过程中,要认真观察有无出血、皮肤瘀点等情况,是否有意识障碍、头痛、肢体麻木等颅内出血迹象,以及是否有胸闷气短、胸痛、呼吸困难等肺栓塞的症状。若出现有出血倾向,应该立即向医生报告以停药或者调整抗凝药物,同时要每天进行血小板计数、血常规及出血凝血时间的抽查,以判断出出血原因;若有肺栓塞的症状出现,要立即让患者吸氧、处于平卧体位,不能够进行深呼吸。
②溶栓及静脉输液的护理。对于进行血管腔内介入溶栓术的患者,术后要使用大量的抗凝药物及溶栓药物,用药后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及凝血功能的变化,并注意观察患者机体有无局部出血甚至全身出血的倾向。护理人员要严格遵照医嘱,给予准确剂量药物。每3 d进行一次凝血酶原的检查,如果发现有皮下出血、血尿及黑便,应及时通知医生采取相应处理措施。溶栓治疗时,由于血栓容易脱落,一定要注意避免栓塞的发生。老年周围血管患者在介入手术之后,其患肢需要静脉输注药物,为了使得药物能够到达血栓部位并发挥疗效,通常需要增加局部的药物。周围血管患者的患肢往往有水肿的症状,静脉显露不太清晰,有时护理人员需要多次静脉穿刺,不仅容易引发感染,还可能会引起患者及家属的不满意,所以作为护理人员一定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操作技能,以保证静脉穿刺的成功率和提高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
③恢复期护理及出院指导。老年周围血管疾病患者在术后患肢水肿逐渐减轻后,便可以根据其状况进行功能锻炼,可以在床上进行活动或下床适当活动,以加快机体静脉血的回流,防止新血栓的形成。活动量和力度要适宜,不可过度,也要避免久站,且在休息时要抬高患肢。患者出院时告知患者抗凝药的作用及副作用,因此剂量要准确,出现不适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1.3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经护理,手术顺利进行,患者患肢静脉回流正常,术中、术后没有出现并发症。有效:经护理,手术顺利进行,患者患肢静脉回流基本正常,出现急性血栓等并发症,但护理后好转。无效:经过护理,患肢静脉回流不够通畅或出现有严重并发症。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1.0软件来完成数据的统计与处理,观察分析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种治疗方案所得数据,对显效率、无效率、总有效率进行χ2检验,采用SPSS 11.0软件来完成相关数据的统计与处理。最终得到P<0.05,即经过统计学处理后其差异具有显著性,因此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数据经比较和处理后,对显效率、无效率和总有效率进行χ2检验,得卡方值为5.53,得P<0.05,说明经统计学处理后差异有显著性,故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3讨论
血管腔内介入术目前是周围血管疾病的主要治疗方式。周围血管疾病患者多为老年人群,常常伴有多种严重疾病,且各脏器功能较差,血管狭窄和闭塞程度较为严重,常常累积到中小动脉,进而造成了更加严重的凝血状态、血栓形成倾向及炎症,这些都给该疾病手术治疗与护理带来很大挑战。在本次研究中,护理人员首先要对患者的病情与手术方式特点非常熟悉,充分准备后才能够有针对性的进行观察与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实施基础护理的基础上,还加强了术中护理策略,主要包括静脉通路开放和造影准备、严格规程操作以及术中生命体征监测等,相应地观察组护理总有效率为90.59%,明显高于对照组71.77%,可见术中护理对提高手术有效率至关重要。从护理过程中,还发现老年患者由于激发应变差,也为术中监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综上所述,针对老年周围血管疾病及介入手术治疗的特点,采取相应的临床护理措施,尤其加强术中临床护理,能够明显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手术风险以及促进老年患者的康复,因此值得在临床上继续推广应用。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方荣.5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人行介入溶栓治疗的护理[J].全科护理,2012,10(3):611-612.
[2] 陈伟华.老年周围血管疾病患者介入治疗的护理体会[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13):1220-1221.
[3] 廖慧秀,邹海,吴志忠.脑卒中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J].中国医药科学,2012,2(16):137-139.
[4] 陈嫣红.骨科大手术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J].当代医学2011,17(27):4-6.
[5] 闫秋玲.腔内激光刀治疗下肢静脉曲张并发重度溃疡的围手术期护理体会[J].医学信息,2011,6(7):2383-2384.
[6] 庄珊珊.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4):464-465.
(收稿日期:2014-04-18)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yxlw/linchuangyixue/184569.html下一篇:肺结核合并糖尿病90例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