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临床医学
摘要:科研能力的培养是八年制临床医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科研能力日益成为评价医学院和医院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对各高校试办八年制科研能力的培养特点进行了概述,并提出了临床医学八年制科研能力培养改革的建议,以期为八年制医学教育改革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八年制;科研能力;培养特点;改革建议
作者:金晶,高小惠*,马超(北京协和医学院教务处,北京100730)
八年制医学教育是一种由本科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的精英教育模式,中国从2004年开始在七所重点高校试办八年制医学教育。八年制生源优质,社会期望值高,培养了很多医学界的精英,但在医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方面,各试办高校还在摸索中前行,国内尚没有对八年制医学生进行科研能力培养的评价体系。在医学知识快速更新的今天,科研能力的培养同临床技能的培训是相辅相成的,提高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思维,有助于提高医学人才的核心竞争力,和解决临床上需要突破的问题。各试办高校为提高八年制科研能力培养质量,进行了积极的改革和尝试,本文具体分析各试办高校科研能力的培养特点,并提出改进建议。
1临床医学八年制科研能力的培养特点
1.1培养模式多样化
近年来,中国针对八年制临床医学的培养模式有多种形式的尝试,有“2.5+1.5+3.2+0.8”(医预2.5、基础1.5、临床3.2、科研0.8),有“2+2+4”(医预2年、基础2年、临床4年),也有“1+2+2+3”(医预1年、基础2年、临床2年、二级专科3年)和“4+4”(4年本科、4年医学教育)等,各模式分配在科研训练的时间也各不相同,最短的8个月,最长的3年,有专门安排科研训练阶段的,有穿插在临床见习间进行的,也有在基础阶段进行的。在八年制培养模式的影响下,医学生做科研似乎时间难以保证。从对5所试办高校的调查来看,关于科研和临床在时间上严重冲突的问题出现频次超过30次,对科研训练和毕业论文,71.56%的教学管理人员和导师认为应开展1年,15.6%的人员认为应开展2年,多数受访者认为临床能力培养时间应比科研能力多出2年[1]。虽然培养模式多样化,但总体来看给科研训练留出的时间是短暂而宝贵的,如何加强科研训练、合理安排科研时间成为各试办高校的改革切入点。
1.2早期接触科研
科研能力的早期教育很重要,在医学专业课教学中,教师可以补充相关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及研究动态,帮助开阔学生科研视野,培养科研兴趣。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实施的“早期科研训练”课程方案,使学生学习积极性、查阅文献能力及对科研过程的了解都有一定提升,85.1%的学生对方案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2]。上海医学院、中山医学院、第三军医大学和第四军医大学进行了早期科研训练的尝试,在大三或大四阶段开展科研课程,包括科研设计、科研方法、文献检索和医学生物学数据库的使用等;同时让学生参与导师课题,课题负责人根据研究内容或研究方法设立子课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加入到不同的课题中,增加学生与导师之间的学术交流。早期接触科研给学生足够的入门时间,但过多的理论教学使学生消化起来比较吃力,所以试办高校也在实践教学改革中下了不少功夫。
1.3加强实践教学
在学生初步具备科研能力的基础上,开放实验室,创建实践基地,为学生搭建科研“实战”平台,是夯实和提升科研能力的必经之路。中山大学医学院让学生在实验室认真观察,学会捕捉事实,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独立解决问题,并将学生的科研成果以答辩汇报的形式进行广泛交流[3]。近年来,在国家教育部的支持下,各试办高校也建立了国家级的实践教学基地,供医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和科学研究,如南方医科大学的医学检验技术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015),复旦大学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2015),第二军医的航海医学实验教学中心(2014)和北京协和医学院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014)。南方医科大学在对实践基地的效果调查发现,84.7%的同学认为平台效果好,83.4%的同学认为提高了论文的撰写能力,还能增进同学的团结协作精神(71.2%),推动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89.1%),有87.0%的同学认为在科研认识和能力培养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4]。
1.4实行导师制
导师制最早起源于19世纪英国牛津大学,导师可以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因材施教,指导学生的思想和学习。各试办八年制的高校在科研训练期间为学生配备了导师,大部分高校实行单一导师制,少数实行双导师制,如同济医学院、南方医科大学;多数安排临床学科导师,少数安排基础或临床学科的导师,如北京协和医学院。实行导师制,让学生早期参与科研活动,学生在实验设计、结果分析、论文撰写、实验技术操作等能得到导师的指导;学生在专业实验室的科研氛围中能与导师、实验指导教师及同门师兄弟姐妹相互交流,培养科研协作精神,拓宽科研思路;学生也能感受到导师的风采,激发其对科研的兴趣。在大五以上的临床八年制医学生中,有75%的学生写过学术论文,还有许多有学术论文等待发表,一些学生能够在核心期刊,以致国外著名刊物发表文章[5]。
2临床医学八年制科研能力培养改革的建议
2.1确定培养目标
八年制培养模式过多,科研训练时间安排各异,在优化科研能力培养体系之前,有必要明确科研能力的培养定位,虽然模式各有差别,但对八年制医学生而言,科研能力的培养目标和方向是一致的:八年制科研能力的培养并不是培养科研人员,也不要求形成现实的科研成果,而是重在培训和过程,培训过程应着眼于创新思维的训练、科学方法的掌握,激发科研兴趣和在生命-医学科学领域探索未知的潜能。八年制医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临床工作,科研能力培养的落脚点应放在帮助提升临床能力,即能将科学思维和方法运用到临床实践、解决临床实际问题中。因此,八年制医学生科研能力与医学博士科学学位的科研能力有本质区别,科研能力应该定位于具有良好的科研思维和独立开展临床科研的基本能力。
2.2统筹安排时间
从各试办高校科研能力的培养特点来看,早期接触科研和加强实践教学都是为科研能力的培养争取时间、增加学时,然而如何统筹规划这些时间,还需合理设计:第一、科研训练的培养时间,既要考虑8年时间的总体分配,又要考虑达到相应能力标准需要的时间,最好实施全程科研训练计划,从预科阶段开始,加强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第二、基础阶段合理安排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实践与理论课时比例为2∶1,使学生掌握科研的思路、方法和实验技能,要求学生完成1篇实验报告或文献综述;第三、临床阶段固定科研训练时间,做好科研训练详细计划,如月度、季度、学期和学年等,学生定期向导师汇报课题进展情况,导师定期组织学术讨论例会等,学生在毕业前应完成1篇毕业论文;第四,在临床实践阶段或实践结束后留出专门的毕业论文制作时间,以半年或1年为宜。
2.3完善导师制培养机制
导师制保障了学生科研训练的实施和效果,但目前尚未形成对导师培养和考核的机制,有必要建立和健全导师制培养机制:首先建立定期培训考核的制度,通过学生反馈、课题进展交流、教学效果评价、定期汇报等形式,对导师的工作成绩进行评估,优化导师自身的科研能力和指导能力。第二,导师组成员的推选应有明确的准入制度,比如是否是博导、有无固定指导时间、科研成果和指导能力如何等,建立一支高质量的导师队伍,能更好的提升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质量。第三,临床和基础的导师可组成跨学科导师组,实现临床研究与基础研究相结合,在临床实践中发现问题,在实验研究中解决问题,最后将成果再应用于临床活动中。第四,建立同行导师制度,在同一课题组的学生之间可以形成同伴学习小组,高年级的学生指导低年级的学生,形成传帮带的指导体系,要求每一届学生都熟悉科研训练的每一个环节,注重团体分工,同时提高高年级和低年级学生的科研能力。
3结语
随着人口结构老龄化的加速,中国疾病图谱发生了明显变化,仅仅通过医疗技术和手段的革新来突破疾病问题越来越受限,国外知名医学院校纷纷将科研能力作为临床医生应对未来诊疗模式挑战、确保国际竞争力的必备要素,如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致力于培养从事生物医学研究和将医学知识应用在医疗保健上的医生和临床科学家。八年制医学教育作为中国学制最长、层次最高的医学教育,如何有效开展医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值得我们投入更多的精力去探索,在优化科研能力培养体系之前,明确科研能力的培养定位,旨在锻炼八年制的科研思维和提升科研能力,在时间安排上保证各阶段培训时间、做好培养方案,在导师制培养上加强导师全程指导、促进师生交流等,形成一套系统科学的科研能力培养机制,以不断提高中国八年制医学教育的水平。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yxlw/linchuangyixue/935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