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临床医学
作者:崔璐,路俊仙,林慧彬, 林建群,林建强
【摘要】 通过对国内黄芩资源的分布,生产现状及人工栽培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对黄芩的优质品种筛选提供依据。
【关键词】 黄芩; 资源; 人工栽培
黄芩为唇形科(labiatae)黄芩属植物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的干燥根,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其性寒味苦,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的作用。黄芩在临床应用上已有二千多年的 历史 。除中医配方外,大量用作中成药原料。根据《全国中成药产品目录》第1部的统计资料,66种蜜丸有45种用黄芩;64种片剂有46种用黄芩;36种水丸有25种用黄芩。也就是说,70%的中成药都含有黄芩。目前黄芩及其提取物的需求量逐年增大,已成为大宗药材之一。
1 黄芩资源分布状况
黄芩主要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河南、山东、山西、内蒙古、甘肃,陕西、宁夏等省、自治区[1]。其中以内蒙古、山西、河北产量较大[2]。野生黄芩资源广泛分布于从河西走廊、四川凉山一线以东到云南、贵州、湖南、湖北、河南、安徽、山东一线以北的广大地区,包括东北地区、华北地区全部和部分华中、西南地区,即东经110°~130°,北纬34°~57°范围内均有生长。主要集中在华北北部的部分省区,即内蒙古中北部,陕西、山西、河北、北京北部以及辽宁、吉林、黑龙江西部。全国野生资源的蕴藏量约1.5亿 kg,其中蕴藏量100~500万 kg的有内蒙古牙克石、额尔古钠左、鄂伦春等旗;50~100万 kg的有内蒙古扎兰屯、黑龙江大庆、杜尔伯特;10~50万 kg的有河北赤城、丰宁、围场、隆化,山西五台、内蒙古阿鲁称尔沁、仕德等27个县旗[3] 。
除正品黄芩,在不同的地区,同属的一些植物也作为黄芩入药。根据产地使用习惯,黄芩药材可分为两大类:北黄芩类和西南黄芩类。北黄芩类原植物有3种:①黄芩,全国大部分地区使用此种;②粘毛黄芩s. viscidula bge.此种主产于河北宣化、山西大同、赤峰、山东固阳、吉林白城及内蒙古等地。由于有些产地与黄芩重叠,故常与黄芩一齐收购做黄芩使用;③甘肃黄芩s. rehderiana diels,主产地在甘肃天水、武山、礼县、岷县,山西也产少量,本种主要在产区使用。在西南地区作黄芩使用的有①滇黄芩s. amoena ,此种主产于四川南部各县,云南西北、中部及中南部,贵州西北部,在云南、四川、贵州广泛作黄芩使用,产量较大;②丽江黄芩s. likiangensis diels,主产于云南丽江一带。当地收购作药用,单产量较少;③川黄芩(连翘叶黄芩)s. hyperifolia levi.,主产于四川西部康定及西北部松潘等县。产地作黄芩使用,资源较少;④韧黄芩(大黄芩)s. tenax ipiosa(h.-m.),生产于四川西南部的白玉县、泸定县。仅见在白玉县药用[4]。
2 目前商品状况
野生黄芩分布面广,蕴藏量丰富,20世纪70年代前黄芩生产以野生品为主,正常年产量在200~400万kg之间,年采集量最高可达600万kg,市场运行基本稳定。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以黄芩为原料的中成药 发展 迅速,黄芩需求量逐年上升,年用量很快超过500万吨,市场供求出现紧张状况。20世纪80年代初黄芩提取技术开始成熟,生产渐成规模,1983年黄芩的收购量猛增到2100万kg,销售量增加到800万kg[2],野生黄芩资源受到严重破坏,据1983年资源普查,河北野生黄芩蕴藏量949万kg,当年收购320万kg,1984年以来,经滥采滥挖,河北太行山区的黄芩资源基本枯竭。20世纪90年代黄芩主要靠锡林浩特以东产出,原本资源丰富,但到目前为止,赤峰、锡林浩特、通辽、乌兰浩特一带资源已经不多,只有 交通 不便、人烟稀少处才有黄芩可采[5]。黄芩目前已被国家列为三级保护濒危植物。据2008年黑龙江省重点野生药材物种勘察数据显示,黑龙江省黄芩蕴藏量约为689万kg,与1987年普查数据相比下降了72%。由于野生黄芩的超量采挖及国家禁挖、禁运的保护政策等原因,野生黄芩产量、上市量逐年减少,其价格亦稳步上升。自1990年到1996年野生黄芩价格由每千克3.5元上升到10元,之后价位缓慢上升,据河北安国药市动态价格表明,2003年野生黄芩撞皮货涨至15元/kg,2005-04价位突破20元/kg,2007-02野生撞皮货达到23~30元/kg,2008年8月河北安国药市野生黄芩撞皮货价格为22~26元/kg。
3 黄芩的人工栽培状况
随着野生黄芩资源的减少,已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20世纪90年代初黄芩便开始在山西、河北等地栽培引种,并逐渐形成了山东、山西、陕西,甘肃四大产区。黄芩家种试种成功后发展种植依然缓慢,随着市场需求量的逐年增加,栽培黄芩价格由1995年的4~4.5元/kg,到1996年猛升到9元左右,1997~1998年黄芩价格进一步升至11元上下。黄芩多年持续高价促使各产区自1999年开始大面积扩种,2006年全国的种植面积已达到6万亩左右。甘肃省自2003年开始连年扩种,2005年和2006年种植面积以30%左右的速度逐年递增;河北、北京市燕山山区各县,内蒙古东南以赤峰为中心的大片区域及辽西同河北省、内蒙古自治区毗邻的各县市形成了连片的大生产区;山东莒县种植基地黄芩种植面积约5万亩,并在当地建立了多处黄芩深加工 企业 ,基本实现了黄芩产销一条龙。目前,栽培黄芩已经成为黄芩药材的主要来源。在此其间家种黄芩价格随之波动,2002年家种黄芩价格降至4~4.5元/kg,2003年“非典”时期黄芩价格瞬间涨至10~12元/kg。2004年黄芩价格回调至6~7元/kg,近年来,由于黄芩苷、黄芩素等黄芩提取物在双黄连片剂、针剂及口服液用量惊人,以及出口日本、韩国、欧美及港台地区的用量也在逐年增加,黄芩的年需求剧增为1 500~2 000万kg,价格随之稳步上涨,2007年家种黄芩价格为8~8.5元/kg,2008年价格在9.5元/kg左右。市场上黄芩需求量逐年增加。目前,家种黄芩多以播种繁殖为主,亩产量一般在150~280 kg[6],产量较低,有必要深入展开栽培研究工作。
4 小结
目前各地区黄芩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但栽培种植技术水平较低,田间管理不规范,直接影响了黄芩的产量与质量,因此,需要加强对黄芩人工栽培技术的研究,进一步建立黄芩gap基地,进行规范化种植。
各地区黄芩的繁殖以种子繁殖为主,但药农引种时存在着盲目性,有的种子从药材市场采购,有的自产自用,有的直接采自野生黄芩的种子,种源混乱,导致黄芩的产量和质量差异较大。因此,需要对黄芩的种质资源进行研究比较,筛选出有效成分含量高、产量高的优良品种,以满足国内外市场需求。
【 参考 文献 】
[1] 肖培根.新编中药志[m].北京:化学 工业 出版社,2002:862.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