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临床医学
摘 要:目的:探讨深静脉置管患者发生血管导管相关感染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锁骨下静脉置管患者临床资料,探讨血管导管相关感染原因。结果:深静脉置管434例患者,平均置管时间8.4 d,发生血管导管相关感染21例,感染率为4.84%,患者经积极治疗均治愈出院。结论:减少危险因素,加强操作过程管理,缩短深静脉置管时间,可降低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率。
关键词:血管导管;感染;预防
深静脉留置为静脉脆性大、年老体弱不能固定体位、长期化疗患者,减轻了外周静脉输液的痛苦,减少了外周静脉炎的发生,也为长期静脉营养提供了良好通路。笔者对2010年1月~2011年12月434例深静脉置管患者病例资料进行了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锁骨下静脉置管434例,男229例,女205例,年龄32~93岁,平均52.3岁。其中内科患者置管252例,外科患者置管99例,ICU患者置管83例,深静脉平均留置时间为8.4 d。中心静脉抗菌导管均是美国Arrow公司生产的,其中使用单腔管留置386例,双腔管留置48例。
1.2 深静脉留置方法:患者均给予锁骨下静脉穿刺,局部皮肤严格消毒后采取Seldinger穿刺插管技术,穿刺成功后即在贴膜上注明置管日期,2次/周按规范更换贴膜,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每天评估患者置管保留的必要性,补液结束后及时封管,如停止静脉补液即拔除置管;每天观察置管处是否出现红、肿、热、痛等感染症状,有无脓性分泌物,置管外露长度。如患者出现局部感染征象,进行局部分泌物及血液培养,即时拔除深静脉留置管。如患者出现不明原因发热,排除导管感染因素外,拔除深静脉置管并进行导管尖端培养及血液培养。根据药敏结果予以抗生素治疗。
1.3 诊断标准:按卫生部2001年《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血管相关性感染临床诊断:①深静脉留置部位有脓液存在,或有蜂窝组织炎的临床表现;②深静脉导管皮下走行部位出现疼痛性弥漫性红斑(理化因素所致);③操作经血管侵入,发热>38℃,局部有压痛(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病原学诊断:导管尖端培养和/或血液培养分离出有意义的病原微生物。
2 结果
2.1 血流导管相关感染与深静脉置管时间的相关性:434例置管患者平均置管时间为8.4 d,发生感染21例,其中局部感染17例,血流感染4例,感染率为8.97%。患者经积极治疗后均治愈出院。患者发生血流感染的4例,其中3例置管时间均>10 d。血管相关性感染病例与置管时间,见表1。
表1 血管相关性感染时间与置管感染率
置管时间 | 例数 | 感染(例) | 感染率(%) |
1~5 d | 152 | 3 | 1.97 |
6~10 d | 267 | 11 | 4.12 |
>10 d | 15 | 7 | 46.6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