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临床医学
摘 要:目的:探讨儿童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治疗方法与疗效。方法:将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40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20例,两组患儿均进行基础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应用有创机械通气,治疗组改有创通气为无创通气。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5.0%,对照组有效率为7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都无死亡儿童。治疗组的机械通气时间和ICU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具有临床症状重,并发症发生率高,死亡率高的临床特点,无创机械通气可以缩短上机时间及住院时间,可以改善预后,疗效肯定。
关键词: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机械通气
儿童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是引起新生儿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以及呼吸衰竭的主要原因之一,指机体在遭受各种病理刺激后发生的急性炎性反应,以急性弥散性肺泡上皮细胞及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为主要病理变化,以进行性呼吸困难和缺氧为主要临床表现,临床症状重,易并发肺气漏、呼吸衰竭等,需呼吸支持,住院时间长,抢救困难,也是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多需要采用机械通气与表面活性物质治疗[1-2]。文章具体探讨了儿童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治疗方法与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08年1月~2011年12月新生儿科重症监护病房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40例,参照1994年美国和欧洲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评审会议推荐的诊断标准。男22例,女18例,胎龄(35.87±1.13)周,出生体重(2 495.90±529.28)g。分级:Ⅰ级21例,Ⅱ级19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20例,两组病例性别、胎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两组患儿均进行基础治疗,包括常规入暖箱保暖,治疗原发病,预防感染、预防出血、营养支持,维持生命体征平稳,补液维持电解质平衡等。在此基础上,对照组应用有创机械通气,治疗组改有创通气为无创通气,模式为CPAP,将CPAP呼吸机最初压力调到4~6 cm H2O(1 cm H2O=0.098 kPa),供气流量应大于通气量的3倍,一般供气流量为8~10 L/min。
1.3 疗效判断:有效:治疗后呼吸困难明显改善,临床表现主要症状改善,血气指标明显改善;无效:治疗后呼吸困难无改善甚至恶化,临床表现主要症状无改善甚至恶化,血气指标无改善甚至恶化[3]。
1.4 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 10.0统计软件,本文结果中的相关数据采用χ2检验与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治疗组治疗20例,有效19例,有效率为95.0%;对照组治疗20例,有效14例,有效率为7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都无死亡儿童。
2.2 机械通气时间和ICU住院时间:经过观察,治疗组和对照组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机械通气时间和ICU住院时间比较(,d)
组别 | 例数 | 总通气时间 | ICU住院时间 |
对照组 | 20 | 18.0±6.5 | 24.2±8.0 |
治疗组 | 20 | 11.2±5.1 | 16.8±3.2 |
P值 |
| <0.05 | <0.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