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临床医学
贫血是老年人常见的症状,病因复杂。为了能对老年贫血患者即刻进行初步诊断,对患者进行及时治疗,笔者研究了360例老年贫血患者血常规中的平均红细胞容积(mean corpuscular volume,MCV)和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ean corpuscular hemoglobin concentration,MCHC)与贫血诊断之间的关系,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研究本社区医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门诊或住院的360例年龄≥60岁的老年贫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02例,女158例;年龄60~92岁,平均73.3岁。所有患者的诊断均符合张之南等[1]主编的《血液学诊断及疗效标准》中贫血的诊断标准:血红蛋白(Hb)男<120 g/L、女<110 g/L,白细胞和血小板正常。排除标准:贫血伴有胆红素增高;贫血伴有白细胞减少或血小板减少。对照组为本院同期体检的健康老年人36例,其中,男20例,女16例;年龄60~76岁,平均71.5岁;排除血液系统、消化系统、心脑血管系统导致的贫血及并发症等,无饮食控制。
1.2 研究方法
1.2.1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①社区医院检查:对每例贫血患者进行血常规和网织红细胞(RET)、粪隐血、肝肾功能检查。根据MCV、MCHC数值的大小将患者分成3组: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小细胞组)、大细胞高色素性贫血(大细胞组)以及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正细胞组)。②送三级医院检查:血清铁蛋白、血清铁、总铁结合力,叶酸、维生素B12,骨髓穿刺和活检,消化道钡餐、胃镜、肠镜等检查,以明确病因。
1.2.2 统计学方法 本实验数据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各类贫血患者MCV和MCHC的比较
缺铁性贫血患者MCV值和MCHC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巨幼细胞性贫血和纯红细胞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MCV值和MCHC值高于对照组(P<0.05),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部分患者的MCV值和MCHC值高于正常值,但平均数值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他各类贫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1)。
2.2 3组贫血患者MCV、MCHC和病因的比较
小细胞贫血患者123例,约占总贫血人数的34.2%,其病因主要集中表现为缺铁性贫血,患者的MCV和MCHC值与正常人群相比,均表现为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细胞贫血患者110例,约占总贫血人数的30.6%,其病因主要表现为巨幼细胞型贫血(78.2%),纯红细胞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分别为7.3%和14.5%;患者的MCV和MCHC与正常人群相比均呈增高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细胞贫血患者共计127例,约占总贫血人数的35.3%,病因主要表现为感染性疾病、肿瘤性疾病等;该组患者的MCV和MCHC值与正常人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2)。
3 讨论
贫血并非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一类综合征。贫血的原因复杂,仅红细胞减少不伴血小板和白细胞异常的病因大致可分为4大类:骨髓造血功能障碍,如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或纯红细胞性再生障碍性贫血;造血物质缺乏或利用障碍,如缺铁性贫血、维生素B12和叶酸缺乏及利用障碍引起的巨幼细胞性贫血等;溶血性贫血包括获得性免疫性溶血和遗传性缺陷,以及失血性贫血。据报道,老年人贫血的病因大多数为营养不良性贫血[2]。老年人由于生理功能衰退而出现以下问题时导致营养性贫血。①营养物质摄入量减少:随年龄的增加,老年人运动减少,食物摄入量尤其肉、鱼、禽类食物减少,老年人多伴有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慢性病,盲目控制饮食,铁和维生素B12、B6及叶酸等营养素摄入量减少,导致贫血。同时老年人味觉减退,喜食腌制品,加之对食物过度烹饪,导致摄入蛋白质的数量和质量不高,珠蛋白合成不足引起贫血。②营养吸收利用率降低:老年人咀嚼和消化功能衰退,植物性食物摄入较多,而植物性食品中的植酸、草酸、磷酸和膳食纤维等均能降低非血红素铁的吸收利用率。另外还与饮茶过浓等因素有关。③老年人胃壁细胞萎缩,胃酸分泌减少,内因子缺失,同时伴发胃肠道疾病,妨碍铁和维生素B12及叶酸等营养素的吸收。④食管癌、胃癌、结肠癌等消化系统肿瘤老年人发病率高[3],这些疾病在发病过程中有不同程度的慢性失血或铁剂、维生素B12及叶酸等营养素吸收不良,导致贫血。
MCV作为红细胞形态学分类参考依据,反映的是红细胞的平均体积大小,体现的是红细胞体积的集中分布态势,比血涂片上红细胞形态大小不均的观察更为客观、准确[4]。MCHC指的是血液中血红蛋白的平均浓度。MCV对贫血进行筛查国内多见报道[5],其与MCHC相结合可以对贫血进行大概的分类,即小细胞低色素性、单纯小细胞性、正细胞性正色素性、大细胞高色素性。
由于体内血红蛋白合成的重要原料贮存铁的耗尽,红细胞生成障碍,细胞充盈减少,形成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本实验显示,缺铁性贫血表现为典型的MCV缩小和MCHC减低的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鉴别较容易[6]。
巨幼细胞性贫血是由于维生素B12和叶酸缺乏引起脱氧核糖核酸(DNA)合成障碍,同时DNA复制减缓,胞核与胞质的成熟不同步,前者较后者迟缓,致细胞巨幼变,因此本实验显示其为MCV增大和MCHC增高的大细胞性贫血[7]。
感染性贫血、肾性贫血、肝病性贫血、肿瘤相关性贫血可以统称为慢性病性贫血(ACD),近年研究显示其原因为炎症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1及干扰素等)诱导产生铁调素(hepcidin)增多,导致红细胞寿命缩短、对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的反应迟缓、红细胞生成受损以及单核-吞噬细胞系统贮存铁动员障碍[8]。ACD初期细胞形态表现为正细胞正色素性,与实验结果一致。但是有研究显示,随着血清铁的进一步减少,ACD可以表现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9]。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是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一组异质性髓系克隆性疾病[10],髓系细胞分化及发育异常,一系或多系病态造血,无效造血,多表现为正细胞性贫血,也可以表现为大细胞性贫血。纯红细胞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呈正细胞正色素贫血,也可呈轻度大细胞性贫血。
本研究除外溶血性贫血的情况下收集了360例老年贫血患者,发现小细胞性贫血有123例,占贫血患者总数的34.2%,通过对所有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进一步
[1] [2] 下一页
的血清铁、总铁结合力和铁蛋白以及胃、肠镜等检查,发现缺铁性贫血与MCV缩小和MCHC减低是一致的,主要病因以消化道疾病(包括消化道肿瘤)为主;大细胞性贫血110例,占贫血患者总数的30.6%,通过对所有大细胞高色素性贫血进一步的叶酸和维生素B12以及胃、肠镜等检查,发现巨幼细胞性贫血与MCV增大和MCHC提高是一致的,主要病因也以消化道疾病为主。此两类贫血都以进食少或吸收不良导致营养性贫血,共占所有老年贫血的64.8%。与文献报道的老年人贫血的病因大多数为营养不良性贫血一致[11]。笔者认为,血常规是每个医院都必备的基本实验设施,MCV和MCHC是血常规上红细胞固有的参数。根据MCV和MCHC的数值能获得贫血直观的初步诊断,可以把血常规中的MCV和MCHC数值作为初步诊断营养性贫血的依据,对这些患者可给予补充铁剂、叶酸和维生素B12作为筛选治疗。如果1周后,治疗有效,可初步判定为营养性贫血,继续维持治疗。如果补充造血物质后仍然无效,再告知患者行进一步检查,以明确诊断。在临床上还需要认真询问病史以判断营养性贫血的病因,如不能以进食少或吸收不良解释,需要告知患者继续进一步检查。对于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则首先要考虑营养性贫血以外的其他病因,建议立即进一步检查。上一页 [1] [2]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yxlw/linchuangyixue/969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