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临床医学
作者:孔祥华,刘小斌,裴芳利
【摘要】 采用文献研究及统计分析方法收集整理有关岭南中草药文献著作并简述其主要内容。调查结果表明,有关史料记载的岭南中草药著作不少于30部。并选择其中8部代表性著作,对其主要内容及作者作简要介绍。认为对岭南中草药文献著作系统的勘查、收集和归纳,将为有志于研究岭南中草药者提供参考。但因岭南中草药文献著作的整理历程尚属起步,今后有待进一步系统而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 岭南;中医药学文献;文献整理
岭南中草药性味多苦寒,功效大多具有清热、利湿或祛湿的作用,比较适合岭南人由于地理、环境、气候因素或生活习惯而导致的疾病。岭南地区药用资源达4 500多种,占全国药用资源种类的36%[1]。有关岭南中草药的文献著作是传承发展岭南中草药知识的文献宝库。岭南地区中医药文献中大部分是中医文献,涉及中草药者甚少,曾经面世的一些岭南本草古籍也因年代久远,或毁于战火,或亡于意外。据《中国分省医籍考》记载,目前广东省本草古籍仅存一二,其余大多亡佚,全国各图书馆均难以查找。为了解岭南中草药文献的现状,本文采用文献研究及统计分析的方法对现存的岭南中草药文献著作进行整理和分析,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广州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广东药学院图书馆、广东省中山图书馆等机构中有关岭南中草药文献书籍资料,该类机构为岭南中医药文献书籍资料较集中之地。
12研究方法(1)以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医史文献教研室刘小斌教授编写的《广东中医育英才》[2]为依据,在广州中医药大学图书馆等机构查询岭南中草药文献书籍。(2)登陆广州中医药大学图书馆网站中文科技期刊维普数据库(vipdisc:1989~2008年),在“任意字段”中分别输入“岭南”及“药”,点击检索,下载与岭南中草药文献著作相关的论文并研究之。(3)利用数据库检索或直接至图书馆查阅上述两种研究方法所得的论文或书籍中的参考文献。以上3种方法并用互参。
2结果与分析
文献调查初步发现了30余种岭南中草药文献著作,见表1。其中大部分岭南医药学家的著作已亡佚。本文仅将其中在每个历史时期较有代表性的、比较出名的8部岭南中草药著作的作者、主要内容及其学术影响作以下简要介绍和分析。
21《异物志》与杨孚杨孚,字孝元,广东南海人,生卒年月不详,大约生活在东汉末年至三国东吴时期,是已知的岭南历史上第一位清正高官和学人。仇巨川在《羊城古钞》中谓:“杨孚,字孝元,建初中(公元76-83年),举贤良对策上第拜议郎。和帝即位(公元84年)欲伐北夷。孚奏言:‘创造用武,守业用文……愿陛下绳美祖宗,毋轻用武’”。岭南晋代以前医药名家,因史料阙如,无文献可资征引,发掘困难。广州市名老中医吴粤昌先生传世之作《岭南医徵略》,也只从晋代葛洪写起。随着学术研讨的深入,有学者发现,东汉魏晋时期,由私人撰写的州郡地志常以“异物志”命名。杨孚所著的《异物志》是现存最早的第一部岭南学术著作,记载了交州(今广东、广西、越南北部)一带的物产风俗及民族状况。该书虽非医药专著,但涉及大量药用动植物的资料,对研究早期岭南药物学有重要参考价值。杨孚的《异物志》在宋代即已散佚,现存世者乃清代南海曾钊辑录本,编为《杨议郎著书》与《异物志》各一卷,收载于清道光年间南海伍氏编纂、粤雅堂刊刻的《岭南遗书》中,殊属珍贵,不可多得[3]。
杨孚《异物志》的内容主要包括地域、人物、官职类,草木类,动物类,矿物类等,其中对岭南动植物的种类、生长情况、加工技术、经济用途等作了详细的介绍,保存了汉代岭南植物学、动物学和矿物学的原始资料。该书采用的生物学分类方法也较接近现代的生物学分类,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对岭南特有的南药形成,贡献匪浅。杨孚身为议表1岭南中草药文献著作统计表
22《南方草木状》与嵇含西晋武帝时期的振武将军、襄阳太守嵇含(263-306),字道君,又自号亳邱子。嵇含素有下笔做笔记的习惯。据说,嵇含为中书郎,才思敏捷,“书檄初不立草”。嵇含的作品大部分散佚,至今尚能见及的零篇散牍,核其内容,至少有三分之一是以植物为主要对象。这些均反映出著者对草木的关怀和喜爱。嵇含曾任广州刺史,在任命前后根据他平时调查访问和注意搜录的文献而“诠叙”、编纂成此书,脱稿较迟,未发表,初稿或保留在其挚友(也是主要幕僚)葛洪手上[4]。《南方草木状》全书分上、中、下3卷。卷上草类29种,卷中木类28种,卷下果类17种、竹类6种。书中介绍的80种草木,都是出产在南海番禺、高凉(高州)、交趾(越南北部地区)、合浦(北海)、桂林、九真(越南西南部)、日南(越南南部)、林邑(越南中部)、扶南(老挝、柬埔寨一带)等地的植物。对它们的形态、品味和用途,嵇含都做了具体说明。本书保存了大量早期岭南人民的用药经验。原著距今1 700年,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专以热带亚热带植物为研究对象的地区植物志,向来被视为研究岭南中草药的重要著作,为后世研究岭南中草药做出了卓越贡献[5]。
23《海药本草》与李珣李珣(907-965),字德润,原籍波斯(今伊朗),是唐代来华的波斯(今伊朗)人的后裔。在隋代,其祖先就已由“丝绸之路”来到中国,唐末战乱,随僖宗避难入蜀,定居于梓州(今四川三台县),唐朝时随国姓改姓李[6]。李珣少时受到良好教育,参加过科举考试,即政府专为外国留学生举行的“宾贡科”的科举,属“宾贡登第”。因此,各种记载都说他 “珣有诗名,预宾贡焉”,“少时苦心,屡称宾贡”,“宾贡李珣”。李珣是我国五代时的药物学家、文学家,颇好辞章,素养甚高,曾著有《琼瑶集》若干卷,其诗作今存于《全唐诗》中有54首。李珣对中国医药学的贡献在于编写了研究外来药的专书《海药本草》,该书总结了唐五代时南方药物和外来的药物,收载药物131种,按唐本草的药物目次来排,计玉石13种,草部38种,木部48种,兽禽部3种,虫鱼部17种,果部11种,米部1种,多数是引自或原从海外移植南方的。李珣生于世业香药之家,其本人也得到有关香药的专门知识的传授,对香料有广泛的了解,所以在《海药本草》中收载香药最多,计有安息香、沉香、丁香、乳头香、茅香、必栗香、木香、返魂香、熏陆香、甲香、兜纳香、波斯白矾、珊瑚、人参、青木香、阿魏、荜茇、肉豆蔻、零陵香、艾药香、甘松香、迷迭香、瓶香、琥珀、降真香、蜜香、龙脑、没药、胡椒、车香等数十种。由于李珣擅长文学,故本书药物条文的叙述,非常简练而雅致,对每味药叙述很全面,如对药物的来源、性状、采地、主治皆有介绍,有的还有附方[7]。该书汇萃前代本草精华及岭南民间用药经验,结合自己的独特见解,纠正了前代本草的错误,弥补了前代本草的不足,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记载外来药的著作,也是我国有名的地方性本草,为岭南地区乃至整个国家中草药资源的挖掘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8]。
24《生草药性备要》与何克谏岭南生草药医家何克谏,原名其言,广东番禺人,约生于明代崇祯六年(1633年),殁时八十余岁。其家原业儒致仕,约26岁时,明亡,随父兄隐居番禺沙湾附近青萝峰,故其别号青萝山人。何克谏隐居山中,采药为乡亲治病,以终其一生。岭南诗人陈恭尹为其祝八十六寿的诗说:“姓名不愧何高士,甲子终虚宋永初。七字题诗成白社,千峰采药散比闾。”陈恭尹还赞其“落落乾坤觉汝贤”。何克谏由于留心农村使用草药的经验,后来还拜道士为师,经过研究和整理,于康熙辛卯年(1717年)写成了《生草药性备要》。据原书序云:“其时岁在康熙辛卯,从友延师。授其草性相传,博览药味合成之方,如果效验,约计二百余,此虽《本草纲目》未有所记载。……其草药多属粤东土产,故著家藏篇内”[9]。何氏告诫读书者要“从其寒热温凉之体,始非诵《诗》读《书》之助理云。其效胜似岐黄妙书,犹当指参详,未可尽以为据。”认为读草药书当以治病求,不当以文字求,需要掌握的是药物的寒热温凉,故非诵《诗》读《书》之助理。岭南草药治病,疗效虽胜似岐黄妙书,但临床时仍需要仔细详辨,哪些病当用草药,哪些病当用中药,哪些病宜中草药合用,不可尽以草药为依据。可见何氏治学态度的严谨和客观[9]。
《生草药性备要》分上、下两卷,主要收录了粤东特有并常用的中草药311种。上卷收载七叶一枝花等草药161种,下卷收载独脚金等中药150种,并对它们的形态、功效和用途作了简要的介绍,还就250多种疾病收集了丰富的民间治疗方法,是我国一部地方性民间草药著作。本书问世后,促进了岭南医药流传,不但进一步普及了岭南中草药防病、治病的意识,减少了疾病的困扰,提高了人民的健康水平,而且对当时中医药的学习、推广和应用以及对近现代岭南中草药的发展,都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据考证,《生草药性备要》至少有广州守经堂刊本、五桂堂刊本、佛山翰文堂刊本、羊城翰经堂刊本、民国广州兴华书局刊本、民国广州启德书局刊本和冼先生所见的壁经堂刊本以及大新书局刊本等共8个版本,可见其流传的广泛。该书对岭南草药学的发展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岭南医家运用草药治病,至少有2 000多年,《广东通志·列传》就有秦朝方士安期生(姓郑,名安期)在罗浮山采服九节菖蒲记载。而作为一部系统的岭南草药学著作,却自何克谏《生草药性备要》始。《生草药性备要》总结了明代以前岭南医家运用草药防治疾病的经验,补充了《本草纲目》中未收载的200多种岭南草药,奠定了清代以后岭南草药学发展的基础,是现存最早的一部岭南草药学著作[2]。何克谏可算是《本草纲目》以后整理广东民间草药的先辈[10]。
何克谏还与其侄儿何省轩将西湖沈季龙编写的《食物本草》进行增补,编辑成《增注备载食物本草》二卷。上卷水类如井水、雨水、露水等30款,谷类如粳米、糯米、陈仓米等34款,菜类如白菜、芥菜等80款,果类如大枣、莲子等60款;下卷禽类如鸡、鸭、鹅等42款,兽类如猪肉、牛肉等32款,鱼类如鲤鱼、鳊鱼等77款,味类如酒、醋、盐等28款,合计共383款;后附食治方,分风、寒、暑、湿、燥、火、脾胃、气(郁)、血、痰、热、阴虚、阳虚13款,每款下面列食治方若干条,如患风病,可服葱粥,或饮菖蒲酒等;患风寒,可服干姜粥或饮肉桂酒等[2]。
25《本草求原》与赵寅谷赵寅谷,名其光,冈州(今广东省新会县)人,清道光28年(公元1848年)在新会外海乡著《本草求原》27卷。有关赵寅谷生平不详,从《本草求原》书中序言中得知赵寅谷花了7年时间,稿凡几易,成书《本草求原》,计药900余种。他在序言里说:“号曰《本草求原》,非夸也,道其实也。所以明刘、徐、叶、陈四家之注,一皆疏解《本经》主治之原。予则求原于四家,为之增其类,补其义,以无失古圣前贤先后同揆之原,非敢专执一人之说以鸣高也,故又名之曰增补四家本草原义。古有云:群言淆乱,当折衷于圣。此则子之志也,四家先得我心也”[11]。《本草求原》刊行,得到新会县外海乡陈先生资助,“岁在戊申孟秋旸谷(旸谷即日出之时),陈兄见此书于外海纫兰之馆(注:纫兰,喻人品高洁,《离骚》:“纫秋兰以为佩”),喜其详明且备,谓使人人得而阅之,亦足为日用养生之一助,因慨然助赀而付于梨梓(梨木板刻,付梓排印)。但古今土产各殊,如牛黄、首乌等,已非前时所产,气味不同,功效亦别,欲详考其实,而耳目所及无多,尤俟高明正之。倘有时下新出之品,果见殊能,堪采治者,亦望识者增予之所不逮焉。道光二十八年岁次戊申季秋冈州寅谷氏赵其光自题于养和堂”[11]。可见该书写成与出版之不易。《本草求原》由赵寅谷与他的儿子赵延椿、侄儿赵延芬共同校订,全书27卷,附奇病证治1卷。卷1至卷6为草部,载药349种;卷7至卷11为木部,载药101种;卷12至卷13为果部,载药65种;卷14谷部载药35种;卷15菜部载药64种;卷16鳞部载药27种;卷17介部载药61种;卷18虫部载药44种;卷19禽部载药32种;卷20兽部载药39种;卷21水部列各式水如雨水、井水等41种;卷22火部列诸种火如艾火、灯火等9种;卷23土部载药14种;卷24至26为金石部,载药71种;卷27人部载药20种;合计全书载中草药共962种。附奇病证治一卷载各种奇难病证138种。现存有两个版本:(1)清道光远安堂刊本,5册;(2)清道光28年(1848)刊本,8册。《本草求原》是受《生草药性备要》影响而写成的又一部岭南本草学著作,该书较全面地反映了清代道光以前的岭南中草药成就,是岭南最早的系统的中型本草学著作。然而,由于时代局限,作者对祖国中医药的发展未能有全面认识,对待不同学术观点医家的批评有偏激的情绪,这是我们在研究赵寅谷医药思想时应该注意的[5]。
26《岭南采药录》与萧步丹萧步丹,南海人,出身医学世家。祖父萧绍端,清代南海名医,著《妇科微旨》一书。光绪《南海县志·艺文志》记载:萧步丹父亲萧巽平,数十年采摘生草药为人治病,积累经验所得,传授予萧步丹。萧步丹居乡时,遇村民有疾苦,辄蹀躞山野间,采撷盈掬,归而煎成汤液,或捣成薄贴,一经服用,即可见效。萧步丹说:“是生草药性亦医者所不可轻视也”[12]。萧步丹读前清何克谏《生草药备要》一书,发现该书“坊间多有刻本,于岭南生草药,采集颇多,足见苦心造诣,惟叙述性质功用,阙略不少,板亦陋劣,舛误綦多”。萧氏三世业医,祖传相授,耳熟能详。又追慕古风,如唐末五代药学家肖炳,号兰陵处士,按四声(平上去入)相从,著作取本草药名第一字,编成《四声本草》五卷(已佚),部分佚文见宋代唐慎微《证类本草》,萧步丹效而仿之,故《岭南采药录》体例亦效仿五代肖炳《四声本草》之法,以“平、上、去、入”四声相从,对草药的分类方法与一般草药书有所不同。民国21年(1932年)7月,萧步丹搜集两粤出产之岭南草药480味,编纂《岭南采药录》(肖泽深校对,肖灵阑室本),例言曰:“本编所录药品,只限于草木类,及为两广所出产者,故定名为《岭南采药录》。取药名上一字之平上去入分类,其有上一字相同者,如金银花、金刚藤等,先行备录,俾便于检查。生草药多有别名,其别名亦分平上去入声分配各部,查得后,即知为某药之别名。奇效之方,多有用生草药者,如需用某药,其方即附录于某药之下”[12]。民国25年(1936年),萧步丹再版《岭南采药录》(由香港东雅印务公司铅印一册),增补草药二百余味,内容比初刊本更加充实。《岭南采药录》流传较广,除上述民国21年、25年两个版本外,还有肖灵兰室刊本3个版本及民间的一些油印本[12]。该书中记载的桔红草药是临床上广泛应用的止咳良药,广东化州中药厂将之开发为成药“桔红痰咳煎膏”,有较好的临床疗效[13]。
27《生草药指南》与胡真胡真,字莞瀹,东莞人(亦作“东官”人),生于清同治13年(公元1874年),卒年不详,约在建国初期。胡真自幼习儒,读书才气过人,毕业于两广高级师范学校,后从事中医教学医疗行政管理,有一定的社交及组织能力,历任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学监、广东中医院筹建委员会委员、上海全国中医代表大会秘书、广州大学秘书、广东仁慈医院董事等职。近代社会质疑中医中药,尤其是对山草药不屑一顾,动辄以不合科学诋毁之。胡真归纳分析各种言论,认为中国医药,发明最早,上古有岐伯,中古有扁鹊,近古有华佗,皆就地取材,不涉暇方,而能活人济世。唐诗有云:“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由此观之,古人于未病之先,已往山采药,为防病未然之准备,若遇疾病,以之煎汤液,未尝向都市购药。然近代以降,都市设有药肆,颇为方便,尤其是舶来品,一药破中人之产,贫寒之家,不幸抱病,多数无力购用,虽有良医,未有不束手待毙者,诚堪浩叹[13]。胡真有感于此,致力于中药尤其是地方草药研究。他说:“尝考我国人口,占有世界四分之一,故世界各国,人口之多,以我国为冠,推厥原因,实由我国有优良之药物所致。故地无分腴瘠,随处皆有药物产生,人无分文野,随处皆能辨认药物,采之不尽,用之不竭,济世寿民,良有以也。此等药物,世人谓之山草药,是以身居穷乡僻壤之人,凡偶染风寒暑湿燥热诸伤等症,多蹀蹑山野间,自行选药,采拮盈筐,分别敷服,无不药到春回,霍然痊愈,其功效之大,往往一味或两味,应验如神,令人不可思议者”[14]。
胡真得到张治平律师解囊相助,刊行《生草药指南》一书。他在弁言(序言)里写道:“我国药物注重经验,外国药物注重医学,科学重形质,经验重实际,根据实际之经验,加以哲理之推究,遂有所谓气化,因气之轻清重浊,色之红黄青白黑,味之甘苦辛咸酸,以定其性之风寒温燥湿,苟能察辨清楚而善用之,靡不应如桴鼓。鄙人研究山草药有年,深知其确有特殊之效能,近承张治平律师之指导,并慨然解囊相助,不敢自秘,乃分门别类,表而出之,聊备世人之选用。至其形态性质,详载壶珍本草,兹不悉录,识者谅为焉为幸”[14]。《生草药指南》最大特点是按人体部位、按临床病证对药物进行分类,把生草药分为头面部药、口舌部药、耳部药、鼻部药、眼部药、牙部药、咽喉部药、腹部药、胃部药、呕吐药、呃逆药、骨鲠药、蛊脓药、肾部药、筋骨部药、脚部药、跌打药、汤火药、止血药、止痛药、妇科药、各种气痛药、通经药、乳疮乳痈药、疳积药、惊痫药、麻痘药、斑疹药、疟疾药、疝气药、痢症药、霍乱抽筋药、风痰药、痰药、祛风湿药、退热药、疮疡药、疥癣药、杀虫药、除虫药、痈疽药、瘰疬药、疳疗药、痔漏药、脱肛药、瘫痪药、杨梅鱼口药、白浊药、马嘴疗药、鹤膝药、淋证药、肺痨药、咳嗽药、吐血药、撞口药、苏痨药、夹药、虫狗鼠蛇咬伤药、中毒药、毒核药、麻醉药、活血补血药、防腐药、泻药、汗药等65类,对指导草药的具体运用有一定帮助。胡真与何克谏、赵寅谷、萧步丹3位岭南草药医家,在学术上是一脉相承的,故在每味草药性味功效方面,多有相似之处,并互为补充有所发展[2]。
28《岭南草药志》与赵思兢现代对岭南中草药研究有成就者当推赵思兢。赵思兢(1949-),新会人,广东省名老中医,1931年毕业于广东救护调剂职校,后又入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深造4年,历任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教导主任、广东省中医研究所中医药室主任、广州中医学院中药教研室教授、中国药学会中药委员会委员等职。他在临床实践中经常应用岭南草药,研究项目亦多选用岭南草药为课题,所公开发表之论文其中有不少是关于岭南草药学方面的,例如《继承广东草药的先辈何克谏》、《广东凉茶防暑热抗疲劳》,著作如《广东药材炮制手册》等。赵思兢认为岭南草药是我国中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以医治地方疾病疗效确切,且可就地取材,药源广泛价廉。他主持广东省中医研究所中药室期间,对岭南草药的继承与开发十分重视,亲自编写各地市县的草药著述藏书目录,收录著作114种。20世纪50年代后期,赵思兢主编《岭南草药志》,该书共有正续两集。正集于1961年由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收载药物88味,都是具有显著疗效,久经流传且被使用或医疗学术单位实验证实有效之当地草药,依据品种不同,分别介绍了草药别名、科属形态、生长环境、性能效用及其临床应用,并配以插图,帮助读者易于鉴别采录,以便全面掌握应用草药的知识[15]。正集主要引用何克谏、赵寅谷、萧步丹、胡真等人著述,体现了从清代到近代至现代,岭南中草药学术研究一脉相承的关系。续集收载350种中草药,可惜手稿毁于十年动乱时期[16]。
3讨论
岭南中草药文献著作从《异物志》到《岭南草药志》,从古代到近现代,体现了岭南中草药事业的良好传承。研究岭南中草药文献著作不仅是发扬岭南中草药特色优势,也是响应广东建设中医药强省号召的重要举措。本文对记载岭南中草药文献著作做了一次较为系统的勘查、收集和归纳,这将为有志于研究岭南中草药者提供参考。由于研究水平有限,所收集和归纳之资料难免错漏,望同行批评指正。在查阅岭南中草药文献著作时,我们发现多数书籍都非常陈旧且有破损迹象,凸显应迅速对其整理、保护的重要性。另外,岭南中草药文献书籍尤其是古籍所跨越的年代较久远,所涉及的内容较广博,加之历史条件的限制,书中夹杂着一些不科学的说法,故读者应采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对待,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岭南中草药文献著作的整理研究历程尚属起步,还有待广大中医药工作者共同努力,使之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蔚文,徐鸿华.岭南道地药材研究[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7.
[2]刘小斌.广东中医育英才[m].广州:广东省卫生厅,1988.
[3]吴粤昌.岭南医徴略[m].广州:广州市卫生局,1984.
[4]梁家勉.对《南方草木状》著者及若干有关问题的探索[j].自然科学史研究,1989,3(8):254.
[5]朱晓光.岭南本草古籍三种[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9.
[6]汪悦.李珣与《海药本草》[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1):30.
[7]唐·李珣.海药本草[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
[8]李杨伟,吴庆光.《海药本草》对岭南医药的贡献[j].中医药导报,2009,15(1):68.
[9]何克谏.生草药性备要·序[m].广州:光绪守经堂刊本.
[10]冼玉清,赵思兢.继承广东草药的先辈何克谏[j].新中医,1980(3):21.
[11]赵寅谷.本草求原·赵序[m].广州:道光远安堂刊本.
[12]萧步丹.《岭南采药录·萧序》[m].广州:肖灵兰室民国二十五年刊本.
[13]林万莲,唐丹.概述构建岭南医著数据库[j].图书情报,2003,16(10):578.
[14]胡真.生草药指南·弁言[m]. 广州:民国三十一年刊本.
[15]赵思兢.岭南草药志[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1.
[16]刘小斌,杨权生.广东草药学医家医著简介[j].新中医,1987(10):52.
上一篇:黄煌教授运用温胆汤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