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内科学
摘 要:通过引用《校注妇人良方》等古籍的论述,阐明带下病的概念。进而根据《傅青主女科》观点,结合自己的临床,论述了带下病的病因病机,分型及辨治。在治法方药等方面提出了新见,并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关键词:妇科; 带下病; 辨证论治
此所论之带下病乃《校注妇人良方》之“病生于带脉,故名带下”之意,是狭义的“带下”,是妇科的一种病名。此以带名者,因带脉不能约束而有此病也。
1 病因病机
“带下”和“带下病”是不同的概念。“带下”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如《女科证治约旨》所说“阴中有物淋漓下降,绵绵而下”。“带下病”,是指带下量明显增多,或色、质、气味异常,或伴全身局部症状为特征的疾病。
带下病的主因是湿,分内湿和外湿。内湿主要由肺脾肾三脏所主。正常的水液代谢表现为:水液(含饮食)进入胃以后,经胃消化输送到脾,经脾敷布转输上行到肺,通过肺的肃降功能,通利调达水道,水精便经水道,下输到膀胱。浊者排出体外,清者环流不息;随外之寒暑变迁和内之五脏阴阳变化,做出相应的调节,维持全身水液代谢的平衡。若肺脾肾出现病理变化,则水津循不正道,淤积体内而成致病因素的“内湿”,即可损伤任带二脉而形成带下病。外湿多因经行产后,胞脉空虚或房劳不慎,或洗浴不洁,或手术损伤,湿邪(湿热、湿毒)乘虚而入,伤及任带二脉,而成带下病。总之,带下病的病因病机为内外湿邪影响带脉失约,任脉失固。
2 常见症型及辨证论治
2.1 脾气虚型 主症:带下量明显多于正常量,颜色白或淡黄,质地粘稠,无臭味。其次为面色黄白或萎黄,四肢不温,神疲倦怠,纳呆便溏,舌淡苔白微腻[1]。脾主运散水津,脾气虚弱,水津不循正道,淤积为“湿”。脾气主升,脾气虚弱,不升反降。故“湿”化为带,白带量增多。因未化热,故色白、质稠、无臭味。脾气虚,不能化生充足的精微物质,以营养肌肤,故面色白或萎黄。脾气虚,脾阳不振,故四肢不温。气即功能活动,脾气虚,功能不足,故神疲倦怠。脾气虚,运散功能减弱,水湿随糟粕而下,故便溏。脾与胃互为表里,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脾虚及胃,故纳呆。病因病机为脾气虚,清阳不升,生“湿”成带,应治当健脾益气,升清除湿以治带。临床笔者常用参苓白术散加减以治之。药用党参18g,山药15 g,莲子肉15g,白术15 g,白茯苓15 g,薏苡仁15 g,扁豆15 g,甘草6g,砂仁6 g,桔梗6 g。随症加减。每日1剂,水煎2次合汁,分3次饭后半小时服。方以人参、白术、莲子肉益气健脾为主;白术、茯苓、扁豆渗湿健脾为辅;佐甘草和中,砂仁醒脾;桔梗宣肺布精以养全身为使也。
2.2 肾阳虚型 主证:带下量特多,清稀如水,或淋漓不断。其次为头晕腰痠,形寒肢冷,小便频数清长,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脉沉迟。肾阳虚,气不能化精,则肾之精气皆不足。胞宫赖肾中精气所主,冲任二脉同起胞中,故肾中精气不足,使带脉失约,任脉不固,故带下特多,滑脱而下。肾阳乃全身阳气之本,肾阳虚,故形寒肢冷;腰为肾之腑,帮腰痠;肾阳虚不能温煦脾阳,从而使精微不能濡润头脑,故头晕;肾司二便,肾虚使小便频数清长,大便溏薄,夜属阴,故小便夜间尤甚。病因病机为肾阳虚,脾不能运化水津,化湿成“带”;脾阳不足脾气失于统摄,带下滑脱。故治当温补肾阳,健脾渗湿,长清涩带以治之。临床上笔者常用自拟之补肾健脾止带方。方用金匮肾气丸9g补肾阳;山药30 g,苍术24 g,白术18 g,芡实15 g渗湿健脾;升麻6 g,黄芪15 g升清气;赤石脂(包煎,先下)固涩滑脱。随症加减以治之。每日1剂,水煎2次合汁,略400ml,分早、中、晚3次饭后半小时服。
2.3 湿热(湿毒)型 主症:带下量多,色黄或黄白相兼,质粘腻,有臭气。其次为胸闷口腻,纳食较差;或小腹作痛,或带下色白质粘如豆腐渣状,阴痒等。小便黄少,舌苔黄腻或厚,脉濡略数。湿热蕴积于下,损伤任带二脉,故带下量多。湿热内阻,伤及脾胃,故胸闷口腻,纳食较差。湿蕴久化热伤津,则小便黄少。舌苔黄腻或厚,脉濡略数,均为湿热之象。偏湿重者,有带多色白,质稠,阴部搔痒等症。病因病机为湿热蕴积,故治宜清热利湿。方用《世补斋·不谢方》止带方。药用猪苓15 g、茯苓15 g、车前子18 g、泽泻15 g、茵陈18 g、黄柏15 g、栀子15 g、丹皮15 g、赤芍15 g、牛膝10 g。猪苓、茯苓、泽泻、车前子利水除湿;茵陈、黄柏、栀子、丹皮清热泻火解毒;牛膝引药下行[2]。若遇头昏疼、烦躁易怒、阴部痒痛者,乃肝经湿热下注。改用《医宗金鉴》龙胆泻肝汤。药用龙胆草18 g、栀子15 g,黄芩15 g,柴胡15 g,生地18 g,车前子15 g,泽泻15 g,木通10 g,甘草6 g,当归15 g。随证加减治之。热之甚者谓热毒,表现为:带下量多,赤白相兼,或五色杂下,质粘腻,或如脓,有异臭,或腐臭难闻,烦热口干,头昏晕午后尤甚,大便干结臭秽,小便黄少,舌质红,苔黄干。
热毒治疗当清热利湿解毒。用《世补斋·不谢方》止带方合《医宗金鉴》之五味消毒散,加白花蛇舌草。药用猪苓15 g,茯苓15 g,泽泻15 g,车前子15 g,茵陈15 g,栀子15 g,黄柏15 g,赤芍15 g,丹皮18 g,牛膝12 g,银花24 g,蒲公英18 g,野菊花15 g,紫花地丁15 g,天葵子12 g,白花蛇舌草24 g。水煎3次合汁,略800ml,分4次饭后半小时服,日3次。
上方之带方,清热利湿;五味消毒饮,清热解毒;白花蛇舌草既清热解毒,又利湿。
另用苦参100 g煎水坐浴,每日2次,每次15min以辅助治疗。
3 结 果
自2008年1月10至2011年1月共治疗有回访的带下病831例。其中一型288例,二型82例,三型520例。一型有效的198例,二型有效的70例,三型有效的481例。共有产的为718例,平均有效率为20%以上。
参考文献
[1]侯思里.中草药在妇科炎性疾病中的应用[J].新中医,1996,5(5):3.
[2]李平.浅谈妇科带下病辩证分型及方药治疗[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19(20):30.
(收稿日期:2012-07-10)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yxlw/neikexue/851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