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8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其他医学
摘 要:目的:观察督脉灸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变应性鼻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督脉灸治疗,对照组采用盐酸氮卓斯汀鼻喷剂治疗,疗程均为4周。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症状体征评分、鼻部总症状评分(Uni-VAS)及各鼻部症状评分(Multi-VAS),比较2组的综合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60.7%(17/28),对照组为89.7%(26/29),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症状体征评分及Uni-VAS、Multi-VAS评分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督脉灸治疗变应性鼻炎有效,无不良反应,可作为变应性鼻炎替代治疗的一种方案。
关键词:变应性鼻炎 督脉灸 氮卓斯汀鼻喷剂
变应性鼻炎是一种由免疫球蛋白E(Ig E)介导的炎症性疾病,以鼻塞、流涕、打喷嚏和(或)鼻痒为特征[1]。一项对2006—2016年变应性鼻炎患病率的研究显示,国内儿童变应性鼻炎的患病率为15.79%,成人为13.26%,且存在地区差异[2]。变应性鼻炎是成年人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其症状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的治疗方法主要有环境干预及药物、免疫和手术治疗等。环境干预有一定的局限性,鼻用激素、抗组胺药等存在一定的毒副作用,免疫治疗是唯一可能通过免疫调节机制改变过敏性鼻炎自然进程的治疗方式[3],但存在费用高、治疗周期长及安全性问题[4],而外科手术具有严格的适应证,且远期疗效尚存在争议[3]。而针灸、中药和顺势疗法对改善过敏性鼻炎的临床症状、减少复发有明显优势[5-9]。笔者采用督脉灸治疗变应性鼻炎28例,取得了满意疗效,并与采用盐酸氮卓斯汀鼻喷剂治疗的29例作对照组观察,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5月至2019年9月于我院耳鼻喉科、传统疗法科门诊就诊的变应性鼻炎患者60例,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30例。最后因患者无法按时完成治疗,治疗组脱落2例,对照组脱落1例,共脱落3例。治疗组28例中,男6例,女22例;平均年龄(36.25±10.55)岁;平均病程(79.54±2.12)个月。对照组29例中,男12例,女17例;平均年龄(34.0±11.21)岁;平均病程(77.34±88.34)个月。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临床试验经广东省中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伦理审查批号:BF2018-058-01。
1.2 诊断标准
参照《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09年,武夷山)》[10]制定。1)症状:喷嚏、流清水样涕、鼻塞、鼻痒等症状出现2项或2项以上,每天症状持续或累计1 h以上。可伴眼痒、结膜充血等眼部症状。2)体征:鼻黏膜苍白、水肿,鼻腔水样分泌物。3)诊断性试验:皮肤点刺试验(SPT)或血清特异Ig E检测阳性,变应性鼻炎临床表现与皮肤点刺试验或血清特异性Ig E检测结果相符。出现症状的时间≥4 d/周,且≥连续4周。
1.3 纳入标准
1)符合上述诊断标准;2)年龄18~60岁,性别不限;3)变应性鼻炎病史1年以上;4)自愿参加本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4 排除标准
1) 14 d内曾用过抗组胺药、类固醇、减充血剂、皮质类固醇、抗生素等药物;2) 14 d内行针、灸、罐、鼻内中药吸入等中医学及其他传统医学范围内的物理疗法;3)鼻腔有器质性病变或曾行鼻腔手术;4)合并有其他呼吸道疾病;5)合并有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或其他严重疾病;6)妊娠或哺乳期妇女;7)有精神疾病。
1.5 脱落标准
1)病例报告表记录不规范的病例;2)非因不良反应或疗效不佳而退出试验的病例;3)在治疗期间使用了其他对变应性鼻炎有效的治疗方法或药物;4)突发严重疾病如心脏病、重症肺炎等,已不适合再继续进行试验;5)因其他原因造成中途退出或病例失访。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采用督脉灸治疗。隔姜督脉灸的操作:嘱患者俯卧在床上,裸露整个背部,沿脊柱及两侧皮肤作常规消毒,从大椎穴至长强穴铺宽约12 cm、长约70 cm的桑皮纸,然后在纸上铺宽约10 cm、长约65 cm、厚约2 cm,呈长方体的生姜泥,再在姜泥上铺与姜泥长度基本一致的三角锥形艾绒炷,于艾炷头、身、尾三点依次点燃,让其自燃,每次燃尽为1壮,燃尽后用刀柄压平,再放置1壮,共施灸2壮,以患者有温热感而可耐受为度。每7 d治疗1次,共治疗4次。
2.2 对照组
予西药治疗。盐酸氮卓斯汀鼻喷剂(爱赛平,美达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100536,规格:10 ml∶10 mg),每个鼻孔每天早晚各喷1次,疗程为4周。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
3.1.1 症状及体征评分
记录患者治疗前后喷嚏、流涕次数及鼻塞、鼻痒症状及鼻腔镜下鼻腔黏膜水肿程度的分级评分。参照《变应性鼻炎的诊治原则和推荐方案(2004年,兰州)》[11]制定鼻症状体征评分标准。症状计分标准:喷嚏(1次连续个数)0~2个计0分,3~5个计1分,6~10个计2分,≥11个计3分;流涕(每天擤鼻次数) 0次计0分,1~4次计1分,5~9次计2分,≥10次计3分;无鼻塞计0分,偶有计1分,几乎全天用口呼吸计3分,介于两者之间计2分;无鼻痒计0分,间断鼻痒计1分,蚁行感、但可忍受计2分,蚁行感、难忍计3分。体征计分标准:下鼻甲无肿胀计0分;下鼻甲轻度肿胀,鼻中隔、中鼻甲尚可见计1分;下鼻甲与鼻中隔(或鼻底)紧靠,下鼻甲与鼻底(或鼻中隔)之间尚有小缝隙计2分;下鼻甲与鼻底、鼻中隔紧靠,见不到中鼻甲,或中鼻甲黏膜息肉样变、息肉形成计3分。总分为各症状评分与体征评分之和。症状体征减分率=(治疗前总分-治疗后总分)/治疗前总分×100%。
3.1.2 视觉模拟评分(VAS)
用于评价患者鼻总体症状的主观感受,分为总症状VAS(Uni-VAS)评分和各症状VAS(Multi-VAS)评分,分别用于评价鼻炎总体程度及鼻塞、流涕、鼻痒、喷嚏4个主要症状的严重程度。绘制10 cm长的横向刻度,0表示无症状,10表示最严重,请患者根据鼻部的不适症状,在VAS评分尺上的任一点做出标记[12]。由评价者于评价时进行记录。
3.1.3 不良反应
观察记录2组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
3.2 疗效标准
根据鼻部症状、体征总评分(TNSS)减分率评定综合疗效。显效:症状体征减分率≥66%;有效:症状体征减分率>26%、但<66%;无效:症状体征减分率≤26%。
3.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4 治疗结果
3.4.1 2组综合疗效比较
总有效率治疗组为60.7%,对照组为89.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2组综合疗效比较[例(%)]
3.4.2 2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评分比较
2组治疗后喷嚏、流涕、鼻塞、鼻痒、体征评分及总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2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评分比较
3.4.3 2组治疗前后Uni-VAS、Multi-VAS评分比较
2组治疗后Uni-VAS评分及喷嚏、流涕、鼻塞、鼻痒4个症状的Multi-VAS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表3 2组治疗前后Uni-VAS、Multi-VAS评分比较
3.5 不良反应
对照组在使用氮卓斯汀鼻喷剂中有4例不良反应发生,分别是2例鼻腔干燥,1例口干苦,1例头晕。
4 讨论
变应性鼻炎中医学称之为“鼻鼽”,《素问玄机原病式》载:“鼽者,鼻出清涕也”。古代医家认为鼻鼽的病因病机主要有肺虚火攻、外寒内热、肺虚感寒、脾气虚弱等[13],其中寒邪致病得到古今医家的认同。如《诸病源候论》中记载:“肺气通于鼻,其脏有冷,寒气上达,故其液不能自收”;沈金鳌在《杂病源流犀烛》中也说明:“又有鼻鼽者,鼻流清涕不止,有肺经受寒而成也”;张璐在《张氏医通》中指出“鼻鼽,鼻出清涕……不应,非风也,乃寒也”。现代医家熊培政等[14]从黏膜免疫系统、自主神经系统等与卫气、寒证等的关系进行讨论,得出变应性鼻炎的病因病机以虚寒为主。因此,本病治疗以散寒、温阳等治法为主。灸法因其驱散寒邪、温经通络的作用,在变应性鼻炎中被广泛应用[15-16]。现代研究表明艾灸通过调节体内失衡的免疫功能,以实现抗自身免疫、抗过敏反应等作用[17-18]。督脉灸属于隔物灸的一种,具有施灸面积广、灸力大、温通力强的特点,其作用部位遍及背部督脉(大椎-腰俞)及两侧夹脊、膀胱经第一侧线的背俞穴。督脉为阳脉之海,大椎、肺俞、脾俞、风门等穴为鼻炎最常用艾灸腧穴[19],姜泥有温阳散寒、宣通肺气的作用。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与治疗前比较,两种治疗方法在改善变应性鼻炎患者喷嚏、流涕、鼻塞、鼻痒等症状方面均有效,治疗前后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对照组总有效率高于治疗组。考虑变应性鼻炎是特异性个体接触变应原后由Ig E介导的介质(主要是组胺)释放,并由多种免疫活性细胞和细胞因子等参与的鼻黏膜炎症反应而引起的鼻部症状性疾病,而氮卓斯汀具有强效的抗过敏及抗组胺作用,能抑制过敏反应中化学物质(如组胺、白三烯等)的合成和释放[20],从而能快速缓解鼻炎症状。而督脉灸则是通过参与机体的多种免疫调节过程,整体调节机体免疫功能,进而改善鼻炎症状[17]。
综上,督脉灸治疗可作为不适于药物治疗或患者希望使用非药物治疗的一种方案,而对于督脉灸治疗变应性鼻炎疗效的持续性,尚需进一步观察。
参考文献
[1]李全生,魏庆宇.变应性鼻炎临床实践指南:美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会推荐[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5,22(9):482-486.
[2]胡思洁,魏萍.变应性鼻炎患病率及危险因素Meta分析[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7,31(19):1485-1491.
[3]中国过敏性鼻炎研究协作组.过敏性鼻炎皮下免疫治疗专家共识2015[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5,22(8):379-404.
[4]熊斯怡,杨洋,阮昊.变应性鼻炎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J].免疫学杂志,2018,34(1):86-92.
[5] HOYTE FCL,NELSON HS.Recent advances in allergic rhinitis[J].OTHER,2018(7):133.
[6]梁超,王静芝,姜涛.针灸治疗过敏性鼻炎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文献Meta分析[J].针灸临床杂志,2015,31(6):43-49.
[7]肖丽,黎波,杜元灏.针灸治疗变应性鼻炎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系统评价[J].中国针灸,2009,29(6):512-516.
[8]苏雅轩,张春雨,赵敏.单纯针刺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7,9(11):7-10.
[9]陈益丹,金肖青,俞迈红.针刺治疗中重度变应性鼻炎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2015,35(4):339-343.
[10]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委会鼻科组,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鼻科学组.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09年,武夷山)[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9,44(12):977-978.
[11]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分会.变应性鼻炎的诊治原则和推荐方案(2004年,兰州)[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5,40(3):8-9.
[12]王学艳,任华丽,石海云,等.变应性鼻炎症状评分及视觉模拟量表适应性比较[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2,19(11):609-611.
[13]裴玉蓁,樊长征,张文江.略论中医古文献对变应性鼻炎的认识[J].国医论坛,2014,29(6):47-48.
[14]熊培政,刘英,孙亚宁.从炎症发病机制探讨变应性鼻炎从虚寒论治[J].辽宁中医杂志,2019,46(7):1425-1427.
[15]刘群,杨佳,赵丽侠,等.艾灸对过敏性鼻炎患者临床疗效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5,30(3):895-897.
[16]方美善,窦逾常,姚嵩梅.天灸疗法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研究[J].中国针灸,2014,34(9):857-860.
[17]王军,陈晟,谭程,等.灸法治疗常见过敏性疾病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探讨[J].临床误诊误治,2012,25(3):105-108.
[18]吴焕淦,严洁,余曙光.灸法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上海针灸杂志,2009,28(1):1-6.
[19]刘群,杨佳,赵百孝.不同灸法治疗过敏性鼻炎研究概况[J].世界中医药,2014,9(7):923-927.
[20]叶艳.组胺受体拮抗剂联合白三烯受体拮抗剂治疗过敏性鼻炎的疗效观察[J].安徽医药,2017,21(11):2069-2073.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yxlw/qitayixue/1269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