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药学论文
作者:孟祥才, 颜丙鹏, 孙晖,王喜军
【摘要】 目的为刺五加合理利用及质量评价提供 科学 的依据。方法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根、根茎、茎刺五加不同药用部位及木质部、韧皮部不同药用组织刺五加苷b、绿原酸及刺五加苷e和异嗪皮啶含量,并测定韧皮部所占成分的比例。结果刺五加药材中根、根茎和茎中各种成分含量相近,且主要分布在韧皮部。结论不同用药部位根、根茎和茎及不同组织韧皮部和木质部可共同入药具合理性。
【关键词】 刺五加 根 根茎 茎 韧皮部 木质部
abstract:objectiveto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for rational utilization and evaluation of acanthopanax sre-hplc was used to determine the contents of the compounds such as eleutherosideb, chlorogenic acid, eleutherosidee and isofraxidin from xylem and phloem in root, rhizome and stem and determine proportion of medical sabove-mentioned constituent contents had little difference, and they were distributed in phloem. conclusionit is reasonable that root, rhizome and stem as well as phloem and xylem are can be used together.
key words:acanthopanax senticosus; root; rhizome; stem; phloem; xylem
刺五加药材为五加科植物acanthopanax senticosus(m )-harms的干燥根、根茎和茎。始见于东汉《神农本草经》,别名为五加参、老虎钌子、刺拐棒,中医用作强壮剂,具有益气健脾,补肾安神的功能。植株各部分均可入药,茎、叶、果实的生药学也有研究[1]。1985~1995版《 中国 药典》中规定的刺五加药用部位为根及根茎,2000版《中国药典》刺五加药用部位变为根、根茎和茎。野生刺五加主要为无性繁殖生长在阴湿环境下,根不发达,根茎极为发达,所以根茎为商品的绝大部分。刺五加的生态幅较小[2],1992年出版的《中国植物红皮书——稀有濒危植物》(第1册)中被列为渐危植物。为保护野生资源林业部门已经禁止采收地下部分,所以目前野生品主要为茎部。随着野生资源的减少,黑龙江省各地区进行刺五加的栽培生产,栽培的刺五加主要是通过有性繁殖,具有发达的根系,根占有较大的比例,所以,根、根茎和茎3种药用部位均有较大的应用。刺五加根茎和根的组织特征差异显著[3],不同药用部位由于其结构的不同对有效成分含量差异较大,如甘草[4]、防风[5]等,因此,对刺五加不同药用部位有效成分的含量分析可科学评价刺五加的质量。
通过对中药五加皮的本草考证,证实五加皮来自多种植物,主要为萝摩科杠柳periploca sepium和五加属acanthopanax植物,一些学者认为其包含刺五加。现《中国药典》将五加皮分为两类收载,分别为香加皮和五加皮,并规定药材五加皮为刺五加同属的细柱五加a. gracilistylus的干燥根皮,为此,探讨刺五加木质部与韧皮部的质量关系对刺五加的科学使用具有重要意义。刺五加中化学成分复杂,本文采用刺五加苷b、绿原酸及刺五加苷e和异嗪皮啶多成分为指标,对材料于2007-07采自黑龙江省清河林业局育林林场,采株高1.5m左右地上茎的二年生枝条及同株相应的地下根和根茎20株,株间距10 m以上。取同株根茎和根。根茎直径约为1 cm左右,根的直径约为0.6 cm左右,茎的直径约为0.6~0.8 cm左右。并将木质部和韧皮部分离阴干、称重,并分别测定含量。
1.2 仪器与试药
1.2.1 仪器waters高效液相色谱仪(waters 2695 separations module ,waters 2996 photodiode array detector),kdc-160hr高速冷冻离心机,as3120-b型超声震荡仪。
1.2.2 试剂乙腈为色谱纯,水为娃哈哈水,其余试剂为分析纯。
1.2.3 对照品刺五加苷b、绿原酸、刺五加苷e、异嗪皮啶对照品均由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提供。
2 方法
2.1 色谱条件色谱柱:diamonsil c18( 250 mm×4.6 mm,5 μm);大连物化所保护柱;流动相:乙腈-0.1%磷酸水梯度洗脱:乙腈由13%等度2 min,再10 min内线性变化到21% ,然后在21 min中内线性变化到22% 。柱温:40℃;流速:1 ml/min;检测波长:刺五加苷b、绿原酸、刺五加苷e、异嗪皮啶的检测波长分别为265,327,271 nm和344 nm。进样量20 μl。
2.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分别取10 mg左右的对照品置10 ml容量瓶中加50%甲醇定容至刻度,制成约1 mg/ml的对照品母液。
2.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称量1 g左右样品,置圆柱瓶中,精密称定,再向瓶中加入25 ml的50%的甲醇,称重并记录,密封后超声30 min,放置冷却,补足失重,再取上清液置离心管中4 000 r/min 10 min,过0.45 μm的微孔滤膜,得供试品溶液。
2.4 线性关系考察
分别从母液中取出不同体积置于10 ml容量瓶中,用50%甲醇定容至刻度,摇匀,制成6个不同浓度的对照品溶液。刺五加苷b(8~80 μg/ml)、绿原酸(100~1 000 μg/ml)、刺五加苷e(5~80 μg/ml)和异嗪皮啶(0. 1~4 μg/ml),按上述色谱条件测定,以对照品溶液的质量浓度x(mg/ml)对峰面积y进行线性回归,回归方程为:
刺五加苷b:y=4×107x-33 628(r=0.999 4);
绿原酸:y=5×107 x +106 (r=0.999 1);
刺五加苷e:y=3×106x-3 423.6(r=0.999 6);
异嗪皮啶:y=8×107x-3 477.6(r=0.998 9)。
2.5 方法学考察
2.5.1 精密度考察
精密吸取上述刺五加苷b、绿原酸、刺五加苷e和异嗪皮啶4种对照品的混合溶液,连续进样5次,通过对刺五加苷b、绿原酸、刺五加苷e、异嗪皮啶面积积分,其积分值的rsd分别为0.34%,2.17%,1.34%,1.71%,均小于3%,表明仪器的精密度良好。
2.5.2 重复性考察
取同一批刺五加,按样品制备方法平行操作制备5份供试品溶液,按上述色谱条件进行分析,通过对刺五加苷b、绿原酸、刺五加苷e、异嗪皮啶面积积分,其积分值的rsd分别为2.31%,2.69%,1.44%,2.36%,均小于3%,表明方法重复性良好。
2.5.3 稳定性考察
取同一批刺五加,按样品制备方法制备供试品溶液,分别在3,6,9,12 h测定hplc色谱图,通过对刺五加苷b、绿原酸、刺五加苷e、异嗪皮啶面积积分,其积分值的rsd分别为1.36%,2.15%,2.60%,2.79%,均小于 3%,表明样品在12 h内稳定。
2.5.4 加样回收率实验
精密称取已知含量的刺五加1.00 g左右,共5份,分别加入一定量的刺五加苷b、绿原酸、刺五加苷e、异嗪皮啶对照品,按供试液制备方法制备样品5份,按上述色谱条件进行分析,结果各对照品的加样回收率均为100.78%,100.93%,100.39%,99.61%,其积分值的rsd分别为1.46%,1.79%,1.44%,2.29%均小于3%,表明本方法回收率良好。
3 结果
3.1 韧皮部和木质部的含量差异的研究韧皮部和木质部的含量差异较大(见图1~4),木质部含有大量导管,木纤维等死细胞,具有输导水分的功能,而韧皮部是植物的贮藏组织,也是化学成分积累的场所,所以韧皮部化学成分含量较高,虽然在药材中所占的比例为20%左右,但其占药材总成分的含量约在50%左右(见表1),有些产地通过机械碾压刺五加茎,获得韧皮部用药具有一定的道理。刺五加药材木质部中有效成分异嗪皮啶含量极低,甚至为零,在整体药材中含量也很低,不足0.3%,所以木质部与韧皮部共同入药不会影响质量。刺五加为渐危植物物种,目前仍主要依靠野生资源,去除木质部将弃去50%左右的成分,从资源和加工人力角度考虑,刺五加应根、根茎或茎整体入药。表1 木质部、韧皮部在药材中所占的比例(略)
3.2 刺五加药用部位的研究结果证明刺五加苷b在茎中的含量略高于根部,这与以往的 文献 相一致[6] 。而绿原酸、刺五加苷e、异嗪皮啶在茎中的含量则略低于根部(见图1~4)。用药部位的不同是影响药材质量的重要因素,虽然4种成分韧皮部含量差异较大,但木质部和韧皮部含量总和含量差异较小,总体分析刺五加药材根、根茎和茎的4种成分含量相近,不会影响药材的整体质量。刺五加药用部位广泛,根据测定结果,根、根茎、茎共同入药具有合理性。
【 参考 文献】
[1]刘建华,吕 宁,李敬芬. 刺五加茎叶果实的生药学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07,18(5):1193.
[2]祝 宁,卓丽环,臧润国.刺五加会成为濒危种吗? [j].生物多样性,1998,6(4):253.
[3]刘建华,吕 宁,李敬芬.刺五加茎叶果实的生药学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07,17(7):1257.
[4]刘春生,段天璇,王文全,等.栽培甘草不同部位甘草酸单株含量分析[j].
上一篇:五汁饮的原材料保鲜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