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预防卫生
从学科性质和教学内容方面介绍了新时期高职院校开展《学前卫生学》标准法教学的课程内容,指出课程标准化教学的教育现状存在专业意识不规范、学生基础薄弱、缺乏实践性等问题,并在制定完善教学内容、建立合理评价体系、强化实践操作技能三个方面给出相应的对策。
《学前卫生学》是一门研究保护和增进学龄前儿童,特别是3-6岁幼儿健康的一门学科。在许多高职院校,《学前卫生学》是学前教育领域中的一门主干理论课程,它与学前教育专业的整体定位及人才培养目标特点紧密相关。幼儿教师职业的专业化,主要体现为学生在对不同学科知识的组织、传递、整合和评价等方面,以及处理这些知识和理论的专门化能力上。因此,在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职业实际技能和综合素质训练应当占据十分突出的地位。大力提高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学前教育专业的核心,提高课堂教学的多元性和综合性,是《学前卫生学》教学改革的方向。
课程标准是对各门学科教学作纲要性规定的指令性文件,其中包括学校各门学科的教学目的任务,教学内容的要点和范围,教学时间分配,教材教具的选择,以及教学方法的运用等。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的依据,从某种意义上说,课程标准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国家的教育方针、教育理念在教材编写、教师培训、教学指导、教学评估方面的综合反映。《学前卫生学》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应该怎样认识该门课程?在《学前卫生学》课程标准建设中存在什么问题新课程的启动对体育教学工作提出了哪些新要求?这些都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对多年来高职院校开设《学前卫生学》的一些共性的情况进行总结,探讨其在课程标准建设中的重点发展方向。
一、《学前卫生学》课程的认识
《学前卫生学》课程始终以儿童保健为工作的中心,帮助幼儿师范的学生学校了解从身体上和心理上保护儿童健康发展。该课程常见的实施方式包括理论和实践两个部分,通常从以下两个方面界定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前卫生学》的课程内容:
1.学科性质
从学科性质看,《学前卫生学》是学前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的基础,它是以卫生学原理为基础,主要研究如何保护、促进学前儿童身心健康问题的一门学问。其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的研究,使得它所面临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多面性和综合性特点越来越突出,涉及的学科越来越复杂,需要生物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甚至全社会的通力合作来解决。所以,《学前卫生学》既具有自然学科的性质,又具有社会科学性质,它是学前教育专业中具有边缘学科性质的主干课程。
2.教学内容
从内容方面,《学前卫生学》既包含理论学科中的一般理论知识、技能和基本原理,又有合作表达能力、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方面的训练内容。为了让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得到全面的进步和发展,《学前卫生学》的教学通常包括素质、知识和能力三个方面。重点让学生树立学生热爱儿童、尊重儿童的理念,形成良好的科学素质和幼儿教师职业道德;掌握学前儿童的生长发育、保健制度、营养卫生、安全教育及常见意外的处理、传染病及常见疾病的预防和处理,学前儿童常见心理问题等方面的知识和内容;并让学生具有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为做好幼儿园或早教机构的保育保教工作打好基础
二、《学前卫生学》教学现状
以卫生学、心理学、教育学、营养学、医学等学科的理论为依据的《学前卫生学》,是一门偏重应用型的课程。《学前卫生学》的传统教学中存在许多不足和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专业意识不规范
长期以来,大家对幼儿园老师的定义为“幼儿园阿姨”“多才多艺的美女”“其他教师都可以代替的教师”,社会对幼儿园老师的关注重点是艺术特长等方面,而学前卫生学相关的内容则是通常被处于社会忽视的阶段。因此,现行的《学前卫生学》教学过程中,授课老师也通常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对《学前卫生学》的教学仍普遍以让小孩吃饱穿暖为主,而心理健康、卫生保健、安全教育等方面的教学则没有相应的标准进行规范。
2.学生基础薄弱
《学前卫生学》课程的主要学习内容包括生理卫生知识,身心健康分析,属于理科性质的知识范畴。而从学生的角度来看,高职院校学生一方面学习基础薄弱,并且多出自文科的背景,在理科方面的知识储备不够。大部分学生仅在初中接触过生物学,对于卫生学认识不够深刻和全面,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将会感到相当有难度。
3.缺乏实践性
从《学前卫生学》的学习内容分析,该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性。学生不仅要在课堂上掌握充足的理论知识,在课外还需要得到充分的实践锻炼机会,以便在走上工作岗位以后能熟练地解决学前儿童的具体问题。然而,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课时设置、教学场地等因素均对课程实践教学造成限制,使得老师在教学中的主要精力集中在理论上面,学生也只能被动的学习理论,缺少足够的实际训练的机会,职业素质得不到提升。
三、《学前卫生学》课程标准化的注意事项
在教学课程标准化的过程中,《学前卫生学》的课程建设应当结合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教育目标,重点培养具备一定的学前教育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较强的专业能力,能胜任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幼儿园师资力量。在教学过程中制定合理的教学内容,注重教学实践,让学生充满热情的掌握课程相关内容。
1.制定完善教学内容
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学前教育专业已经对《学前卫生学》提出了全新的教学要求。因此,《学前卫生学》的教学目标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和需要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具体说来,《学前卫生学》可以分五大模块构成学科框架:幼儿生理发育特点及生长发育评价、幼儿心理卫生、幼儿营养与良好饮食卫生习惯的培养、幼儿常见疾病及意外事故的处理、幼儿环境卫生等。标准化的《学前卫生学》的教学可在在模块的基础上根据教学需要划分相应的学习项目,使之更具有教学的基础性、操作性和可持续性,并以小组教学的形式准备材料,采取相应的教学和评价模式实现教学目标。
2.建立合理评价体系
《学前卫生学》的教学评价应当转变成理论与实践并重,重点考核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形成的能力变成真实的实践技能的能力。传统的“一卷定学生成绩”不能很好地满足《学前卫生学》的教学评价,难以真实考查出学生应具有的知识能力和学科水平。在《学前卫生学》的教学评价标准化过程中,可以将评价体系从单一考试转到多层次考核,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操作技巧,在此评价过程中增强评价的实效性和真实性。具体的评价形式可以包括课堂提问、作业考查、章节测试、能力应用测试等内容,重点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检测其实际动手能力,让学生掌握知识灵活和运用的自主性,检查学生潜在能力的发展程度,是达到真正形成技能目标的测试。
3.强化实践操作技能
受到年龄和生活经验的限制,高职高专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通常实践操作能力相对较弱。因此,高职高专院校在《学前卫生学》的教学应当加强学生实践操作的技能培训。针对实践培训的内容,《学前卫生学》的教学可以通过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来丰富教学,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课程的教学内容。具体的《学前卫生学》课程标准化建设中,可以在课程实践、活动实践和社会实践等方面着手,培养学生在理论和实践的良好结合,更好地掌握不同教学内容的目的和实施方法,让学生在专业理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更好的发展。
四、小结
总之,在《学前卫生学》的课程教学中,我们应当借课程标准化建设的东风,弥补传统的《学前卫生学》教学中存在的不足,让教师在教学中结合有效教学的理论,对完善《学前卫生学》的教学进行一定思考和探索,逐渐形成具有个人风格的有效教学模式,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使学生得到相应的进步和发展。
作者:陈丽霞 许丽建 来源:中国校外教育·基教(中旬) 2015年13期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yxlw/yfws/871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