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预防卫生
卫生学是临床医学、医学检验等非预防医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卫生学实验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起到理论联系实际作用,不仅是验证理论,更重要的在于技术训练和能力培养,包括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书写表达能力、协作能力等。传统的卫生学实验教学主要是教师依据教学计划安排实验内容和程序,准备实验材料,再指导学生操作,最后学生按一定格式完成实验报告。该教学方式中学生处于被动服从地位,不能充分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充分发挥,而且不能全面了解实验过程。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操作能力和创新性思维,我们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对我校非预防医学专业的卫生学实验教学进行设计性实验的尝试,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教学对象非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312人(医学检验专业52人,口腔医学专业54人,临床医学专业206人)其中男生182人,女生130人。
1.2实验内容将原有传统的验证性和综合性实验“二氧化硫测定’、“膳食调查”和‘噪声测定”整合,以“环境与徤康”为主题,拟定了三个研究方向(膳食调查及评价;二氧化硫测定及评价;噪声测定及评价)供学生自主选择。
1.3实验实施过程
1.3.1课题讲座指导老师通过讲座的形式向学生介绍:设计性实验的基本情况、要求、评价标准;三个课题方向的一些基本查阅方法;如何撰写开题报告和论文。
1.3.2自主选题学生依据个人的意愿从指定三个方向中选择课题,同一课题的学生自愿组成实验小组,每组4~5人并选定一名组长,负责组织协调该组的课题活动。各组成员利用课余时间查阅文献资料,以组为单位完成开题报告(主要包括:课题的目的及研究意义,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研究内容,实行方案、进度及预期效果,已查阅参考文献等)
1.3.3开题报告以自然班单一课题方向为单位,三位指导教师分别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各组依次进行。首先每组由一名学生代表作开题报告,然后其他组成员提出问题,该组成员应答,共同找出存在的问题,最后由指导老师总结发言,提出修改意见。各组依据讨论结果修改开题报告,完善实验(调查)方案,提交指导教师审阅,直至方案具备科学性及可行性后方可批准进行。
1.3.4实验准备和实施首先是实验技术培训:由指导教师演示实验所需仪器的正确使用方法,并进行卫生学基本实验技能的培训;要求学生从试剂配制、仪器使用及实验技术上规范统一。涉及调查的还要进行调查方法、程序和技巧的辅导。其次是教辅人员根据每组实验方案中的实验材料清单,包括试剂和仪器设备等,做好准备工作。学生按照确定的方案进行实验,教师负责答疑、协助调查、随访相关人群,检测相应指标,放手让学生自主进行现场调查,鼓励学生尽可能独立解决遇到的问题,教师只是做好监控。
1.3.5数据处理和论文撰写待卫生学课程统计学内容部分教学完成后,指导老师指导各组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验(调查资料)数据的录入、整理、分析,最后各组根据结果按学术论文国家标准格式撰写论文,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反复修改完善。
1.4 效果评价方法实验结束后对所有参与设计性实验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匿名填写并及时回收。
2 结果
1. 选题情况在卫生学设计性实验中,非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选题情况,见表1。
表1非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选题情况(n,%)
2.问卷调查情况为了评价开展设计性实验的效果,我们设计问卷进行调查,共发放312份,收回295份,回收率为94.55%,回收有效问卷283份,有效应答率为95.93%,统计结果见表2。
3 讨论
在我们开展设计性实验尝试中,学生及老师的主要收获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3.1更深入理解卫生学基本原理和基础理论如原常规实验“噪声的测定”只是让学生分别测定某一时段的交通区和居住区的噪声状况并与国标比较进行评价,通过设计性实验,学生的课题涉及“噪声对大学生思维能力的影响”、“噪声对高校学生血压的影响”、“不同程度的噪音对不同性别短时记忆的影响”、“XX教学楼教室吊扇噪声的状况及其对学生自习效果的影响”等等,不局限于现况调查研究,而深入研究环境因素对人体徤康的影响规律,并提出改善环境因素的措施和原则,从而加深对卫生学基本原理和基础理论的理解。
3.2丰富了卫生学知识体系在完成实验过程中,学生对实验方案所涉及的领域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从而丰富了卫生学知识体系。如通过‘XX市城乡路白天交通噪声状况调查”课题,不仅熟悉了功能分&区域环境噪声评定方法,而且还对环境噪声监测的布点原则、监测项目和监测频率等《交通部环境监测工作条例实施细则》内容有了解。
3.3掌握了卫生学研究方法通过设计性实验,学生熟悉了卫生学实验的整个过程,进一步掌握了卫生学的研究方法。如通过对‘XX医院门诊部和住院部噪声污染的现状与分析”,熟悉了如何进行功能分区,熟练使用声级计对区域环境噪声进行测定,掌握数据记录、统计学分析并进行评价的方法,掌握如何提出改善噪声环境的意见和措施原则。
3.4提高了查阅文献、论文写作和表达能力在撰写修改开题报告、实验方案实施和论文写作修改等过程中,各个实验小组按课题需要都进行了资料和文献的多次查阅,这一过程强化查阅文献能力。实验完成后各实验小组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评价,按国标论文格式撰写、修改、完成学术论文,大大提高了分析问题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亦在开题报告、讨论和阶段性的汇报交流等互动过程中得到了锻炼。
3.5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并体会到了科学研究的艰辛和喜悦该实验过程较为繁复,如二氧化硫监测的工作量大,不仅需要修改确定实验方案,还需要配制试剂、清洗玻璃器皿、检查仪器设备、采样、检测、分析结果等,多组学生的前几次实验都没有结果,他们在不断总结和重复实验的基础上获得理想结果。各实验小组在完成设计性实验的过程中,分工明细,互相配合,统一协作,共同完成了实验。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得到了培养,同时也体会到了科研工作的艰辛和喜悦111。
3.6达到教学相长,共同发展学生设计性实验过程中,会碰到许多问题,且查询相关文献资料未果,需要与教师讨论解决。应对学生不同的设计理念、各异的实验方法、诸多的实验结果,
指导老师需要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较强的实验操作、分析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这就促使教师努力钻研,提高自身业务水平。事实上,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教师再学习的过程,实现“教学相长”,从而使教学质量逐步地提高。该互动教学方式使师生双方既有兴趣又有压力,促进双方能力的有效发挥,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学目的。
设计性实验是集知识教育、素质教育、技能教育和创新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培养方式。通过设计性实验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基本的实验技能,提高其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整体的创新能力。从我们的设计性实验问卷调查结果得出,学生认为设计性实验比常规实验更能激发其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占73.50%)学到更多知识技能(占69.61%)综合能力得到锻炼提高(占67.14%)在科研各环节上均有收获0>35%)认为完成设计性实验有必要与其他同学合作(占97.16%)61.13%的同学对设计性实验总体效果满意,87.27%的同学对指导老师感到满意。从反馈的信息获知,学生也提了一些有益的建议:如不要占用太多的时间,减少实验小组成员数,实验室条件不能很好满足要求,实验器材不足,实验结果科技含量不够高,选题方式,开设统计软件教学加强数据处理环节指导等等。总体来看,我们的设计性实验教学尝试收到一定成效,但仍有提升空间,如何坚持下去,如何合理利用实验室资源并加强科学管理,使设计性实验的水平逐步提高,我们将在教学改革的道路上继续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