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医学护理
引言
医德作为职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泛指医务人员在医疗实践活动中应遵循的行为准则的总和。现代医德源于传统医德,而中国传统医德则植根于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思想之中。中国传统医德深受儒家“仁”的道德观念和墨家“兼爱”的道德原则以及道家“清静无为”“归真返璞”的自然观和佛教“大慈大悲”“普救众生”教义等的影响,具有注重医德和医术的统一、医德规范与医德实践的结合、强调医生自身的道德修养、倡导天人合一的和谐医患关系、讲究中庸之道等特点。中国传统医德作为历代医家行医实践的基本道德规范,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千年的历史流变和历代医家的不断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包含着医乃仁术的基本医学价值观和大医精诚的医学职业理念[1]。其中蕴涵着丰富的医学人文思想,对当代医学生成长及其未来的职业发展均有产生积极促进作用。
一、当代医学生接受中国传统医德教育的必要性
首先,受中国传统伦理型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影响,中国医学从一开始就充满着人文关照。与之相伴而生的医德以医乃仁术为核心,以大医精诚为要义,二者相辅相成,共同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名医大家。这种充满人性关照和人情温暖的医德思想,是对当前“技术丰满、人性饥渴”医学的重要补偿。因此,将中国传统医德融入当代医学生的教育过程,能使我们培养出来的“健康卫士”在其从医生涯中投射出更多的人文色彩和人性关照,既有助于自身修养的提高,也有利于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
其次,医学教育不是要将医学生培养成高水平的“人体”修理工程师,而是要将其培养成怀“恻隐之心”且拥有“仁术”的“仁医”。医生面对的不是一台运转失灵的冰冷的机器,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感和尊严的生命体――病人。因此,医生对病人的诊疗过程应该充满情感沟通和亲切关怀,而不能凭借医术任意摆弄病人和指使家属。在医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如果缺失了应有的医学人文教育,将会使我们培养出来的医学人才存在先天缺陷。如果能将中国传统医德融入医学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其特有的人文情怀必将有助于德才兼备医学人才的培养。
最后,中国传统医德有助于推进医患关系的良性发展。“医乃仁术”“性命为重,功利为轻”“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一心赴救”、清廉行医、尊重同道、忠于医业、注重道德自律和修养等传统医德思想及规范,对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养成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倘若当今的医生能遵照古训,当前的医患关系也不至于如此紧张。“医者父母心”,说明医患关系应该是一种充满温情和关爱的亲密关系。患者在生病无助时,最信任的便是医生,他们不惜花重金以性命相托,向医生求救,这是一种怎样迫切的心情在向医生求救。然而现实中,一些医生的冷漠却使得本该亲密的医患关系变得疏远,甚至恶化。在当前的医疗模式和环境下,患者及其家属很难从医生那里获得必要的情感上的关照,这已经成为导致医患关系恶化的重要因素。在市场化环境下,不少医生受利益驱使或承受繁忙的工作压力,面对病人心若冰窟,冷漠行医,对病人及其家属的咨询缺乏耐心周到的解释,甚至对他们冷言冷语,这已经成为导致医患关系恶化的重要诱因。如果能将医乃仁术和大医精诚的思想贯穿于医学生的教育,使医学生将传统医德中的精华和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必将能使他们走向从医生涯时更具人文精神,能仁爱行医。
二、中国传统医德融入医学生教育的路径选择
中国传统医德在历代医者那里,一是通过师承关系言传身教来实现的,二是大量从前人的医学典籍中获得的医德警告和诫勉,三是通过对儒、释、道等各家经典著作及道德思想的学习修习而成。但在现代大规模、标准化培养医学生的院校教育中,要将中国传统医德融入医学生教育,必须结合高等医学院校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以及以学生的实际,选择适当的教育路径实施教育。
第一,构建全方位的医学人文教育体系。在医疗商业化、看病技术化的现实环境中,要培养具有高度人文关怀的医生的确不容易。但是,要实现医学的人文关怀,医生的素质的改善无疑是关键一环。如果能在医学生培养过程中,对其实施一以贯之、不间断且全方位的医德教育,就一定能培养出“有时治愈、常常帮助和总是安慰”患者的“良医”。这种全方位的医学人文教育体系,不是仅多开设几门课程而已,而是要进行系统设计,从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考核方式等多个维度、多个层面进行总体规划和设计,使传统医德真正能通过这种教育,在医学生那里“内化于心、外化于性”,真真切切地发挥显示作用。
第二,开展系统的现代医生职业精神的养成教育活动。传统医德思想是我国古代医学发展的精华之一,是历代医家的“医魂”,贯穿于传统中医药发展的全过程。在现实中,如果没有良好医德的滋养,医术很容易沦为敛财的工具。在市场经济医疗商业化的模式下,必须培养医学生的职业道德规范和职业精神,使其树立起正确的行业价值观和良好的职业素养。在医学生培养方案中,还要给医学生课设专门的医生职业道德、医生职业法规和生命伦理等课程,并在这些课程中渗透和融入中国传统医德的思想。传统医德思想无论从职业规范还是职业精神方面,都是可以融入并构成现代医生职业精神和职业规范的重要内容,其中包含的医生价值观、义利观、行医规范、职业精神,以及其中对同行关系和医患关系的认识等,可以作为现代医生职业精神教育的内容及素材。
第三,利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医学生教育中的作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肩负着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意识形态教育的任务,也肩负着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道德法规、职业精神等的培养任务。因此,医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也应将传统医德的重要思想观念渗透其中。在对医学生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时,教师要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结合学生的实际,依托具体课程教学,从备课到讲授、从作业到考试等各个环节,都要有意识地将传统医德的内容作为重要素材和内容,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比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在讲到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道德相关内容时,应及时有效地渗透传统医德的内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在讲到新文化运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革命的相关内容时可将中医药文化及中医药的作用渗透其中,将革命精神和传统医德联系起来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中,可以将中医药文化中的辩证法思想与哲学部分的辩证法思想结合,可以引导学生用唯物史观的相关原理评价历代名医的贡献及其医德的价值和意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讲学中,可以讲毛泽东对中医药的认识、利用和发展,可以将传统医德与当前的医疗改革及看病难的问题结合起来讲。这样做可谓一举多得,既丰富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又紧密结合了医学生的实际;既提升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又达到了对医学生进行传统医德教育的目标。
第四,发挥医学专业课教师和临床指导教师的言传身教作用。对医学生进行职业精神和职业规范的培养,绝不能仅靠几门人文教育课、职业道德教育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及其相关教师来完成,对医学生的教育和培养,“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共同做好育人工作,培养德才兼备的医疗人才。一方面,专业课教师要在各门专业课教学中,有意识渗透和融入医德教育的内容,注重培养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人文精神;另一方面,临床指导教师,也要发挥好自身言传身教的作用,特别是在临床带教过程中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在学生面前也一定要谨言慎行,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医生是一个严肃、认真和充满人文关怀的神圣职业。从当前的实际来看,专业课教师和临床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影响要更大更深刻。在医学生的内心里,专业课教师和临床指导教师教给他们的才是“实货”“干货”,对他们今后找工作和从业才有更大的价值和意义。因此,学生对专业课教师和临床指导教师所讲的往往深信不疑,甚至言听计从,更愿意去模仿。但是,如果有的教师在教学和带教过程中有不当言行,也往往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不良影响。可见,专业课教师和临床指导教师的选配非常重要,必须给学生选配师德医德高尚的教师,并且要定期对教师的师德师风、医德医风进行系统培训和严格考核。在师德和医德方面,学校一定要严格把好关,实行师德医德一票否决制,对有问题的教师一定要加强监管和培养,不纠正、不达标者,决不允许再继续授课或带教。
总之,将传统医德融入以学生培养全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教育工程,不可简单草率或流于形式。只有当教师们认识到其重要性和必要性,才可能在教学活动中去实施。因此,学校还要形成刚性的制度要求,以保证各种途径及方式能够得到具体落实。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yxlw/yxhl/1494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