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医学护理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和人际关系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病人的医学知识水平普遍提高,获得疾病相关知识的途径更加便捷,病人的健康意识和维权意识也逐渐增强,使得医患关系呈现经济化、民主化、法制化、人文化趋势。近年来医患关系紧张成为社会大众和媒体聚焦的热点,暴力伤医事件也时有报道。如何从医务人员自身的教育和素质提升入手,缓解日益紧张的医患关系,成为政府部门、医疗卫生机构及教育部门亟须思考的问题。[1]
对于医学生来说,医疗领域当中的热点问题、社会舆论的导向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职业理想、职业期待,也使得学生开始越来越注重自己人文素养的养成,也给高校医学人文教育改革带来新的启示。笔者分别在2014年、2016年在河北北方学院大三年级临床医学本科学生中开展了两次医学人文教育认知状况调查,以期为高校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改革提供可供参考的建议。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对象。以河北北方学院五年制临床医学本科大三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分别于2014年11月在2012级、2016年11月在2014级对所有学生做了一次问卷调查。
2.方法。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共10道选择题,内容涉及学生对人文课程的认知、职业理想、对热点问题关注度等方面。采用现场发卷,无记名作答的方法。
3.统计方法。进行描述型统计分析。
二、结果
1.基本情况。2014年共发放问卷260份,收回有效问卷253份;2016年共发放问卷320份,收回有效问卷311份。
2.问卷结果分析。(1)学生对于医疗职业、医疗领域热点问题的关注度比较。通过调研发现,尽管现在医患关系现状、医疗领域执业环境还不能尽如人意,但医学生对于自己从事医疗职业的选择原因,还是以“完成救死扶伤、为人民健康服务”为职业理想的占了大多数,2016年将“治病救人作为自己崇高执业理想追求”的学生比例占到54.2%,相较2014年的43.87%有了一定程度的增长。在2014年、2016年大三学生对医疗领域中医患纠纷、国家医疗制度改革、医疗公正体现方面的事件都表现出了普遍的关注,在2014年时有51.38%的学生表示会通过新闻广播、电视媒体等途径关注医疗领域中的这些热点问题;在2016年时,对此类事件的关注度上升到86.50%。通过调研也发现其中很多学生对媒体、舆论对于医疗事件的评价无所适从,自身对医患纠纷事件不能做出正确的评价和分析,存在医德评价标准模糊、医学法规、伦理意识淡漠的情况。(2)学生对于医学人文教育的认知评价比较。对比两年的调查问卷,大部分学生能够认识和了解到什么是医学人文课程教育,对医学人文教育的关注度从2014年的52.96%上升到2016年的72.03%。学生能够通过课程学习及新闻媒体逐渐认识到,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不仅应该具备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和过硬的诊疗技术,而且要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也逐步认识到通过医学人文知识的学习可以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对临床医学专业知识的学习及以后从事医疗实践工作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学生对于学校组织的人文课程学习和社会实践、志愿者活动等人文教育活动的参与率也呈现出上升趋势。(3)学生对于学校人文课程兴趣的比较。从调查问卷结果中看到,因学校医学人文课程的教育没有实现与时俱进,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选取、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在调动学生对人文课程学习的积极性方面差强人意,两届学生对于学校现有开设的人文课程的学习兴趣没有很大的变化。
三、对于高校医学人文教育的启示
1.重视医学人文教育,塑造学生崇高职业理想。随着医学模式从生物医学模式到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强调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性与医生的人文素养在医疗实践当中的作用也已成为医疗界和医学教育领域的一种共识。美国毕业后医学教育认证委员会(ACGME)提出,医生必须具备六项核心能力:临床能力(Patient Care and Procedural Skills)、医学知识(Medical Knowledge)、从临床实践中学习和自我提升的能力(Practice-based Learning and Improvement)、人际沟通和交流技能(Interpersonal and Communication Skills)、专业素质(Professionalism)、利用体系内资源的能力(Systems-based Practice)。这六项能力中在很多方面考核到了医生的人文素质。而我国医生在高等教育阶段,医学教育往往只注重医学专业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人文素质的培养[2]。有关研究表明,目前我国医学院校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学时大约占总学时低于8%,英美等发达国家则达到15%―20%。在大多数医学高等学校,人文课程通常以专业选修课或者公共选修课的形式出现在培养方案中。学生则因各类医学专业课程繁多、学习任务繁重,多从功利的角度将对医学专业知识的学习有无增益、选修课程获取学分是否容易、课程内容是否具有趣味性等作为选修医学人文课程的出发点。高校的医学人文教育是促进医学生接受人文教育从他律向自律转化和整合的重要途径,只有学生真正重视并从内心真正接受医学人文教育,才能将医学人文精神内化于心,将来才能外化于行。 医学生唯有具备一定的医学人文素养,才能够将医者仁心的人文情怀渗透到临床诊疗的实践与细节之中,真正让患者感受到医者对自己生命和健康的尊重与关爱;只有具备了较强的医学人文能力才能在临床实践中面对日益纷繁复杂的医疗情境做出符合伦理道德的诊疗决策;只有具备了良好、有效的医患沟通技巧,才能实现医患共情,在整个诊疗过程中构建指导―合作型医患相处模式,和患者一起去争取最佳的治疗效果。这对于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构筑医患互信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2.正?_解读医患关系现状、医疗热点问题,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伦理观。在当今社会大环境下,一些不良媒体对于医疗领域中事件的不实报道、不良社会风气、极端的社会舆论导向、功利主义思想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医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伦理观。医学人文教育应关注学生思想变化,借助学科专业知识优势,及时为学生分析解读时下医疗热点事件和焦点问题。诸如让学生明白医患纠纷甚至医疗暴力的产生涉及社会、医院、医患双方等多方面因素,医患关系的和谐构建有赖于法规体制、教育机制、医疗机制、公信、维权、服务、舆论及医德等领域的共同努力。从一定程度上避免医疗热点问题折射出的负能量对学生职业信仰、职业道德和职业理想的冲击,帮助学生坚定以人为本、救死扶伤的职业理想。
3.改革教学内容与方式,增强人文知识的实用性。构建医学人文教育课堂教学的人文生态是培养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关键所在[3]。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认为当前医学人文课程内容与专业结合不强。虽然大多数学生能够认识到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多数课程采用课堂理论授课,且以理论灌输为主,让多数学生觉得医学人文教育脱离医学专业教育而独立存在,与医疗现实脱节,无法做到学以致用。作为高校应当转变教育理念,紧跟时代形势,在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方面将医学人文素质教育与医学专业教育有机融合,促进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融合。合理运用CBS、PBL等教学方法,将人文知识内化于教学内容中。多关注社会医患关系状况,将真实发生的医疗热点事件作为教学案例,通过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客观解读分析,培养学生对医疗领域中人文社会现实问题的分析能力。这也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对于医学人文知识学习的积极性。
4.营造综合性大学良好人文氛围,促进学生人文素质提升。学校是学生完成人文素质养成从“学生―医学生―准医生”角色转变的重要场所,校园文化是提高人文素质教育的天然土壤,学校应充分利用综合性大学人文优势,在课余文体活动中有意识地融入人文素质教育;通过社团活动、资源服务平台等形式组织学生深入到社区医院、农村开展医学知识宣传及医学相关课题调查等活动;组织学生随附属教学医院专家一起下乡义诊,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珍爱生命、敬畏生命以及医学的仁爱精神,增强学生的责任使命感,促进学生的人文素质不断提升。
医学知识及技术作为治病救人的手段,其进步代表着医学前进的方向;医学人文则将人看做是有精神需求的身心统一、人格与尊严需要受到维护的人,医学人文属性的回归和彰显代表了社会的进步。高等医学教育应重视医学人文教育,并紧跟时代脚步,积极开展医学人文教育改革,这对培养具备“仁心仁术”的医学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yxlw/yxhl/149528.html下一篇:浅谈医学本科“双师型”教师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