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医学护理
第1篇:儿科护理学实验教学中参与式教学的应用
《儿科护理学》作为护理专业的主干课,研究对象主要是胎儿与青春期的儿童,内容涉及生长发育、疾病防治等,课程知识量较大,涉及范围较广。如何在课程中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改变被动学习状态,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参与式教学方法是以学生为中心合作或协作式教学模式,可以加强师生交流,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2016年3月-7月,笔者在《儿科护理学》实验教学中应用参与式教学方法,现将研究结果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我校2014级护理专业4班(56人)与5班(56人)学生为研究对象。两班学生选用同一教材与同一教师,学生年龄与素质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护理4班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教学方法,护理5班为观察组引入参与式教学法。
1.2研究方法
儿科护理学在学生第4学期开始学习,所有学生已经学习了生理学、病理学、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等基础课程。教材为张玉兰主编的《儿科护理学》,同一教师进行授课,先进行理论后进行实验。理论授课方式相同,实验授课方式不同。
对照组授课实验课采用传统授课方式,将全班学生分成2组,每组各有28人,每组学生配备1名教师。儿科病房患儿床边,教师示范0.5h小时左右;将每组学生分成4小组,利用2h时间分组时间护理程序,最后写出实验报告。
观察组授课利用第1学时50min的时间,将课本上病历分析采用学生参与式教学进行讲解,其他与对照组相同。具体措施为:①准备阶段。主讲教师统一培训任课教师,详细阐明参与式教学法的优势;②将学生合理分组,每组7人即可,同时推选出一名小组长。小组长详细记录学生参与情况,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其中,轮流担任老师进行讲解;③理论课程结束后,可以给各小组以不同病例为基础布置作业。小组长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小组同学分析病例,讨论病情,从教材中选择合适的答案,整理问题、答案制成图文并茂的多媒体答案。课上1名学生模仿教师,通过多变的形式,与本组同学互动,详细分析回答问题,解答给其余同学与教师听。每小组给予10min时间,其他小组进行提问与补充,最后教师予以完善。
1.3评价指标
自制问卷调查表;考试成绩:分成理论与病案分析两部分,其中70%为理论,测试学生理论掌握程度;30%为病案分析,主要考核学生临床诊断、案例分析及治疗手段。最后详细对比两组学生成绩。将学生成绩分成4等:优(≥90分)、良(80≤n≤89)、可(70≤n≤79)、差(≤69)。
1.4統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中数据处理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以百分数表示计数资料,以x2采用组件比较,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自制调查问卷结果
调查问卷采用匿名形式,共发出56份并全部回收。大部分学生在问卷中认为该课程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巩固理论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强化理论与实际情况联系,提高教学质量。
2.2考试成绩对比
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学生成绩对比如下,具体如表1所示。
两组学生成绩比对如表2所示。
3讨论
传统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很容易影响学习兴趣与效率,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造成学生缺乏独立思考与创新进取的精神。而联系理论与临床实践的桥梁就是案例教学,在培养学生能力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引入参与式教学法后,不但可以还原情境,将枯燥理论知识具现化,直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与病人交流可以提前领略到职业岗位的内涵,缩短学生就业所学时间;训练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效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此外通过分组可以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帮助学生提前养成良好的临床工作习惯。
力求每名护士均享受小老师的机会,在活动中有自己承担的项目或任务,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策划者,在活动中要关注护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紧密结合护士的学习实际,保证参与式教学有序、有效,并进行适时跟进评价和调整,协调和把握全局。
总而言之,通过本文论述可以发现参与式教学在《儿科护理学》实验教学中具有推广价值。
作者:蒙娟
第2篇:循证护理在儿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循征护理(evidence-basednursingEBN)是在循证医学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护理模式,在90年代开始,在临床中逐步得到应用,可以对患者实施最适应的护理方式。在1997年,香港中文大学成立了我国首个循证护理中心,在此后的20年内,循证护理模式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得到了发展,并开始应用在护理教学活动中。
1.循证护理在儿科护理学中的应用作用
《儿科护理学》这门课程共计72学时,内容繁琐,要让学生在一个学期内完成学习,难度非常高。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了自学能力的培养,将循证护理模式应用在儿科护理教学中,既可以为学生传输必备的理论知识,还能够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循证医学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实际问题,寻找目前的最佳证据制定护理方案,也为学生的后续临床工作提供了依托。
2.循证护理在儿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方式
近年来,笔者在我院儿科护理学中,应用了循证护理模式,获取了学生的认可。在循证护理教学模式的应用上,先为学生打好基础,让学生通过网络、图书馆等渠道来了解循证护理模式的具体应用,更新学生的传统观念。采用案例教学法,举出案例,将学生进行分组,利用多媒体来播放患儿的录像,让学生思考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护理方式?如何更好的与家长沟通?如何安抚患儿?在课后,以小组为单位,大家分工协作制定护理措施,可以利用网络、图书馆来收集资料,找到世界上先进的临床护理措施,归纳、总结,制定护理方案。在下节课堂上,各个小组长负责陈述意见,报告查阅的新进展,由教师来点评,肯定学生的努力,找出其中的问题,一起来复习,最后,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关疾病的护理进展。此外,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书本上的知识,教师还要开展护理人员职业道德、医德教育,讲解医院的各类管理和规章制度,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工作范围、工作标准等。
在循证护理教学模式的应用上,要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的培养,该种模式强调学生自学,教师应该引导他们掌握资料查找的方式,学会精选资料,进行归纳与总结,将探究权还给学生。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常常是由教师负责一手包办,学生不会主动质疑教学内容,更不会积极主动的去探究。循证护理教学模式完全颠覆了这种模式,对于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锻炼大有裨益,这种能力的养成會让学生受益终身。
此外,儿科护理教学与其他学科不同,小儿患者年龄小、病情变化急,部分患儿无法表达,也不能主动配合护理工作,因此,儿科护理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护理方法的应用,还要知晓沟通、安抚方式。在循证护理教学模式中,教师要主动为学生渗透这一方面的知识,应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进行巩固,让学生真正实现成长。
3.讨论
循证护理已成为现代护理学科发展的方向,其核心思想是循证证据护理思想,即审慎地应用当代的真实证据,根据患儿的实际情况和愿望,结合护理人员的临床经验,进行个体患儿医学治疗,为患儿提供最佳护理行为。循证护理是现阶段临床中一种常用护理干预措施,是根据护理人员临床经验、患者具体情况等总结出来的一套系统的护理方案,循证护理给我国护理教学工作的开展带来了新的生机。一直以来,在儿科护理教学中,我们都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以便为学生传授更多的知识与技能,虽然学生通过学习后,可以掌握更多的理论,但是却严重缺乏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即便知晓循证护理模式的应用,在进入临床后,面对患者复杂的病情也常常不知所措,严重打消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随着教育界对循证护理模式认识的深入,该种模式在临床教学中也开始得到了应用,将循证护理法应用在儿科教学中,可以获取到更为理想的效果,锻炼了学生的各方面能力。
当然,循证护理教学目前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应用过程中也表现出了一些突出的问题,如教师循证意识不足、循证护理资料缺乏、相关教材不完善等等,但是,循证护理是儿科教学中必然的发展趋势,作为教师,要积极研究这种护理模式的要求与特征,将其进行推广,更好的为临床工作提供依托。
作者:谭媛
第3篇: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护理风险主要是指护理执业人员在护理工作中存在的不确定因素,使患者或其家属遭受到了直接或间接的损害。儿科护理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与风险性,因患儿年龄小、病情复杂、病种繁多,因此,增加了护理风险发生几率[1]。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患儿家属对儿科护理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一旦出现差错或意外,则会激化护患矛盾,威胁患儿生命。为了提高儿科护理质量,该院管理中应用了风险防范式护理,与常规护理相比,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5年5月—2016年5月,该院儿科收治了186例患儿,其中男100例,女86例,最小3岁、最大13岁,平均(6.6±2.5)岁,平均住院时间(9.4±1.6)d。纳入标准:①患儿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②均无严重器质性疾病、精神疾病。随机划分为对两组,各93例,患儿性别、年龄、住院时间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常规护理,仅给予入院指导、宣教、用药、饮食等指导。
1.2.2研究组风险防范式护理,具体措施如下:①组建风险防范小组。组内护理人员应具有丰富的经验及较强的责任心、使命感,在护士长带领下开展风险防范护理。小组成员调查儿科护理中既有及可能出现的风险,探讨各个事件的成因、预防措施等;此外,相关人员参与定期培训与交流,使其全面了解风险防范式护理知识,如:法律知识,并树立风险防范意识;同时对入院患儿展开全方位评估,分析其风险因素,设计个性化的防范方案。②采取弹性排班。儿科护理风险常见于高峰期及特殊时段,如:夜班或节假日,因此,管理中应利用弹性排班制度,合理配置护理人员,在高发时间段增加护理人员数量,并对护理人员进行了合理分组,确保各小组均拥有高年资、高文化水平人员,以此保证各组护理水平,实践中经验丰富、年资高的护理人员及时指导、监督其他护士,不仅可减轻年轻护理人员的心理负担,还可避免护理风险出现。③加强管理制度建设。为了提高儿科护理管理的规范性与有序性,积极完善了相关制度:如查对制度,以静脉穿刺为例,护理人员应详细核对输液卡信息是否与患儿一致,实践中邀请患儿家长参与医疗安全,以此保证治疗护理准确性;此外,护理人员应注重护理文书书写,确保其规范、全面、及时与准确;同时,利用风险防范制度,排查可能出现的风险或差错,一旦发现异常,则启动应急预案。④注重儿科药品管理。患儿接受治疗时所用药物繁多,但因其年龄偏小,用药依从性较差,药物敏感性较强,稍有不慎便可能造成医疗事故。因此,实践中应对药物进行严格管理,将此项工作视为日常护理重点。另外,儿科药物应及时更新、补充,结合其生产日期、有效期等合理摆放,如果药物已经过期,则禁止使用。由专人负责管理高危药物、特殊药品等,使用警示牌或其他标识等与其他药物区别。在用药期间,护理人员应向患儿家属讲解其作用机制、注意事项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等,以便于提高用药安全与可靠。
1.3观察指标
观察护理质量评分、护理满意度、护理纠纷发生率、护理差错发生率、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
1.4效果判定
护理质量评分,4个条目,采取百分制,分值与护理质量呈正相关[2]。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观察护理纠纷、差错及风险事件发生情况,同时了解患儿及其家属满意度情况,问卷186份,由护理人员指导填写,全部回收,回收率100%[3]。
1.5统计方法
以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资料,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组间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护理质量评分、护理满意度
研究组患儿护理质量评分、护理满意度明顯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护理纠纷、护理差错、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
研究组的护理纠纷、护理差错及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儿科护理作为高风险服务,如果出现差错或不良事件,则会直接影响患儿健康,甚至威胁其生命安全,也会增加医护患纠纷。患儿因年龄小、病情复杂、进展迅速,并且难以准确表达,从而增加了护理难度[4]。
该文以该院收治的186例患儿为研究对象,经对照分析显示,研究组的护理质量评分及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同时护理纠纷、差错及风险事件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此结果表明,风险防范式护理应用于儿科护理管理,提升了护理水平,保证了患儿安全,减少了医患矛盾,值得推广。
任志萍等[5]经回顾性研究证实,风险防范式护理实施后,护理风险发生率明显降低,护理满意率及护理质量评分均大幅度提高,与实施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该研究报道一致。
护理实践中儿科护士长及责任护士等要充分了解患儿情况,评估其护理风险影响因素,结合既往的资料与信息,制定适合的防范规划;全体护理人员均应主动学习,特别是法律知识,逐渐完善自身知识体系,提高护理专业技能,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及风险防范意识。在工作中应以保证患儿安全为前提,开展基础护理、病房管理、心理疏导等,确保各项操作均具有规范性,避免病区内存在不安全物品,使患儿及其家属均以乐观与积极的心态面对治疗与护理。此外,护理人员应对高危患儿给予重点关注,向其介绍讲解疾病、治疗及预后等知识,并指导其合理饮食、科学运动、规范用药,通过热情、主动及真诚的服务,尽量获得其信任,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以此减少护患纠纷的出现[6]。
与此同时,儿科护理人员应了解护理风险因素,具体有医生、护理人员、患儿及其家属、病房设施等,医护人员应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尽量满足患儿及家属的需求,对意外情况进行有效处理,尤其是护理人员应以热情、认真的态度服务每个患儿。入院时,向家长介绍相关注意事项,护理操作时遵循各个流程,增强自身的操作技能,防止因操作不当而引起对患儿的伤害;另外,儿科病区应合理设计,注意通风、消毒,保持地面干燥,护栏稳固,避免滑倒、坠床等事件出现[7]。
综上所述,在儿科护理管理中应用风险防范式护理,组建风险小组、完善防范制度、加强药品管理、明确了各影响因素,不仅提高了患儿及其家属满意度,还缓解了医护患紧张关系,避免了医疗纠纷或不良事件的出现。
作者:冉敏等
第4篇:儿科护理不良事件临床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文章就我院儿科所发生的60例不良事件为选择对象,对其相关临床数据进行统计,其中足月病患儿有14例,早产患儿占46例,在60例不良时间发生中,有60名护理人员涉及其中,主管护师18名,护师与护士有34名。
1.2研究方法
对60例护理不良时间的发生进行回顾性分析,对相关发生细节进行详尽的归类与统计,详细调查并记录发生时间、事件原因、相关负责人工作年限与患者床位实用情况等具体信息,并对相关信息进行统计学比较,从而得出儿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中具有针对性的关键要素。
2不良事件分析
2.1发生时段
在儿科护理不良时间所发生的60例中,9:00~17:00发生的有38例,占到总数的64.74%,17:00~24:00发生的14例,占总数的21.70%,余下的8例发生于24:00到第二天上午9:00之间,占总数的12.56%,比较三个时间段,9:00~17:00这一时间段发生率显著高于其他时间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儿科不良事件发生具体情况分类
在不良事件的回顾分析中,31.90%发生在皮肤损伤方面,因意外拔管和PTCC管堵塞而导致不良事故的占14.09%,因设备故障导致不良事件的占总比例的3.45%,输液外渗而引发不良事件的占17.31%,其他因素占5.48%。统计比较各数据,发生在皮肤损伤方面的不良事件远远高于其他因素,发生率更高,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儿科床位使用情况
在60例不良事件的发生中,有8例的床位使用率超过了83%,有14例患者床位实用率超过了94%,有38例患者床位使用率达到了100%,从这点来看,不良事件发生的患者100%都使用过床位,也就是说使用床位患者在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方面明显高于其他患者(P<0.05)。
2.4护理人员工作年限
在儿科60例不良事件的发生中,工作年限低于一年的护理人员与36例的不良时间发生有直接关系,占总比例的61.10%,工作年限为2~3年的护理人员与8例相关,占26.88%,剩余的8例发生在工作年限为4~10年的护理人员身上,对比工作年限,我们发现绝大多数的不良事件发生在工作年限低于1年的护理人员身上,与其他年限护理人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防范措施
3.1加强监督管理
护理质量的监督管理是提高护理工作质量的必要途径,质量管理是护理管理的工作核心,院方要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制定出可行性高的管理方案,把相关的工作流程,工作安排,考核办法,测评方案落到实处,健全医院的管理体制,制定出一套完善的奖惩体制,针对性整治敷衍懒散不负责任的工作风气,加强监察力度。
3.2搞好护士培训工作
不良医护事件的发生主要是由年轻护士的经验不足所导致的,加之护士一般来源于中职学校和普通专科院校,对专业知识的接受能力有限,培训的内容主要该有最基本的能力开始,护士交流沟通能力和“三基”能力是护理人员最基本的也是必须要掌握的能力,要加强她们的专业理论知识培训工作,提高他们的学习技能和工作操作技能,可以采取外出静修学习或者医院培训的方式来提高她们的专业理论水平,要加强她们对救急工作的培训,才能够做到快速有效的对患者进行治疗。
3.3患者家属应积极配合医生展开治疗工作
一般情况下,幼儿患者进行治疗时会有家属陪同,在医生进行治疗时,孩子会抵抗,哭闹,这时候家长应做好沟通工作,帮助医生让孩子接受治疗,切不可溺爱孩子,耽误了最佳的治疗时间,有些家长会因孩子哭闹和醫生发生矛盾,发生一系列的纬医行为,选择了医院就要相信医生,遵照医嘱接受治疗,在这一过程中,医护人员也要避免和患者家人冲突,要相信尽心尽责,诚可动人。
综上所述,幼儿患者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她们更需要医护人员的爱心和用心,医护体制不够完善、医护服务不够准确合理才会导致护理不良现象的出现,落实每一项医护工作,才能让患儿得到良好的治疗。
作者:胡利萍
第5篇:CNP教学法在儿科护理实践教学中的运用
临床护理途径(CNP)是美国在1980-1990年间采用的一种护理管理模式。现今我国许多医院已将其应用于疾病护理、临床教学和健康教育,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传统的教学方法忽视学生临床能力的培养,我们将CNP模型应用于儿科护理实践教学,有效提高了教学效果,具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以我校2014级三年制高职护理1~4班学生240人为研究对象,设对照组和实验组各120人。实验组采用CNP教学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在校第三学期开设儿科护理学课程。两组护生在年龄、授课教师以及以往成绩等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可资比较。
2.方法
(1)实验组采用CNP教学方法:以小儿秋季腹泻为例,1)住院的第一天:了解患儿疾病,腹泻护理程序,合理使用胃肠粘膜保护剂。病情较重的患儿给予面罩给氧,心电监护。实验室检查:三大常规,C反应蛋白,如有必要,做血气分析,粪便乳糖检测。根据血气分析结果,校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高热给予冷敷。护理工作:入院护理评估和宣教,定期测量体温,记录小儿腹泻的量和性状、腹痛的变化。2)住院2-3天:责任护士整理入院送检查报告单,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酌情处理,防治并发症。遵循腹泻护理程序,按需供给患儿口服补液盐,清淡流质饮食,肠道菌群调节剂、胃肠粘膜保护剂。根据脱水程度,电解液和血气分析结果进行液体治疗,短时间中热可以不用处理,较长时间高热药物治疗无效给予物理降温,如果有必要,检查心电图,心肌酶。日常护理评估,定期测量体温,记录病情变化。3)住院4~7天:医师查房同意出院,完成出院小结和健康教育:向患儿家属交代出院服药及注意事项,告知患儿家属科室电话名片,随时联系,留下患儿家属电话方便随访和延续性护理。主要护理工作:出院宣教,记录患儿病情变化。
以我们学校儿科护理实验室为教学点,以真实的护理过程为基础,将教学和模拟的工作现场结合起来。1)准备:教师提前一周发放临床护理路径表,引导学生预习,护生可以在教科书里面查找内容资料,或者到图书馆参考相关书籍,或者到网上搜集和学习内容有关的资料。2)教学过程中学生将以合理的方式分组,按照临床护理路径表中的要求提示,在实际操作中将理论转化为实际能力。3)教师点评,进一步加强小儿秋季腹泻的重点和难点,加强学生的记忆[3]。
(2)评价方法1)发放调查问卷,组织两组学生评价各自教学方法的效果。学生匿名填写,写好后收回。2)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实践操作考试成绩。实践操作考试设置模拟情景,由学生抽签选择项目考试。
(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
二、结果
1.实验组护生在儿科CNP模式实践教学中,护生对教学效果的评价在对儿科护理工作流程的熟悉程度,护理操作技能,为患儿及家属的服务意识和对儿科护理工作的自信心都较对照组护生比例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2.试验组护生的儿科护理实践操作能力90.51±6.96较对照组82.62±7.71高,t=3.876,P=0.000,有统计学差异,表略。
三、讨论
1.开展CNP教学法的必要性
儿科护理学是关于小儿生长发育、儿童预防保健和临床护理的专业护理课程,是护士专业的核心课程。儿科护理学为后续专业课程发展和集中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儿科护理学临床客户是14岁以下的儿童,从专业的角度来看,它具有不可替代的社会,实践和服务,学生的专业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儿科护理学是一个非常实用的专业核心课程,学生在学习期间不仅要掌握儿科护理知识,还要对实际临床护理工作有全面的了解,特别是对儿科临床护理特点要有更深刻的理解[1]。
为导向的教学法能够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
CNP是一种事半功倍、标准化、程序化、时间导向、高度计划的高级管理模式[2]。表1显示,CNP教学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CNP的理解,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合作能力和自学能力。在临床护理路径的总结阶段,学生能够在更高层次上理解、掌握知识和技能的本质元素,从而缩短课堂教学与临床实践之间的距离,有利于实现教学和临床的无缝对接。在CNP教学中,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好,思维活跃,可以更好地适应和接受这种学习方法。CNP护理教学模式与实际工作密切相关,能够发展护生临床实践能力。CNP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对临床工作的熟悉程度,更好更快地适应临床工作。CNP作为一种新的管理理念和模式,可以减少医疗费用,节约卫生资源,提高患者满意度,促进医务人员間的相互合作[3]。
作者:杨娜等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yxlw/yxhl/876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