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医学护理
【关键词】 婴儿,早产; 护理方法学研究; 婴儿,出生时低体重/护理; 输注,静脉内/护理
随着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技术的发展,极低体重儿的抢救成功率逐渐上升,存活比例也不断上升。一方面,这类早产儿免疫力低下,各器官发育不成熟,自稳能力差,吸吮吞咽困难,经口喂养不能满足其热卡需要,故静脉营养支持对早产极低体重儿极为重要,直接影响患儿康复和预后[1];另一方面,早产儿的血管细小,隐匿,给静脉穿刺带来了很大困难[2],且对输液的不适反应不能及时感觉,易被医护人员疏忽,这对医护人员的主观能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科从200701/12共收治极低体重儿175例,占当年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总患儿人数的1.75%,为帮助他们渡过营养难关,笔者在临床静脉留置操作中不断改进方法和维护,现将经验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701/12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新生儿科极低体重儿共175例,其中男94例,女81例;平均体质量(1 256.5±139.3)g;平均孕周(30.3±2.2)周。175例患儿因各种原因未能作外周静脉植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uy inserted centralcatheter,PICC)。
1.2 诊断标准 极低体重儿的诊断标准参照第3版《实用新生儿学》[3]。
1.3 纳入标准 (1)出生体质量1 000~1 499 g,妊娠期大多在32周以下;(2)家长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PICC置管者。
1.5 护理方法
1.5.1 静脉留置的改良
1.5.1.1 置管方式的改变 拇指指腹推管法:常规静脉穿刺消毒,必要时备皮,操作前松动外套管(以便顺利送套管和拔针芯),将套管与针芯分离0.1 cm左右,并将Y型分支转到针翼侧,操作者左手拇指固定并绷紧穿刺点远端皮肤使静脉固定,右手持针翼及Y型分支顶端进针,见回血后,用拇指指腹推Y型分支使套管至血管内0.2~0.3 cm,拔出针芯,固定留置针。
1.5.1.2 有效固定留置针 穿刺成功后,用清洁的小袜子或纱布对手和留置针加以包裹。
1.5.1.3 关注疼痛 穿刺时做好安抚工作,可在患儿口中放置糖棉签或浸泡过糖水的安慰奶嘴。
1.5.2 静脉留置的维护
1.5.2.1 合理使用静脉 有意识保护静脉,原则上从小静脉到大静脉,从肢体远端到近端。
1.5.2.2 警惕压脉带现象 科室细则中规定,静脉留置输液不能与系有腕带的手或足在同一部位,每班做好交接班工作。
1.5.2.3 药物护理 加药时速度易缓慢,选用的注射器应≥5 mL。在留置额头静脉时,针管置入血管顶端或血管分叉时略往后退0.1~0.2 cm[4]。
1.5.2.4 皮肤护理 拔除四肢留置针后,建议用数个无菌棉球环行包绕穿刺点的肢体一圈,再用3M纸胶缠绕一圈,3M纸胶的松紧度要适中。
1.5.2.5 渗漏的判断 在护理中要勤巡视,勤观察,经常对比,触摸两侧范围的质感,发现渗漏及时拔针。
1.6 观察指标 静脉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与前年比较);静脉外渗率(与前年比较);有无静脉炎和皮肤破损(纸胶撕除引起)发生;有无出现局部组织坏死等严重并发症。
2 结果
2.1 护理结果 一年来,通过总结以上护理措施,静脉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由原来的62%提高到85%,治疗过程中无一例发生静脉炎,亦无发生纸胶撕除引起的皮肤破损,静脉外渗率由原来的29%降至14%,且无出现局部组织坏死等严重并发症。
2.2 预后与转归 175例患儿中康复出院108例(61.7%),自动出院18例(10.3%),转院36例(20.6%),放弃并死亡13例(7.4%)。
3 讨论
拇指指腹退管其优点在于无需更换拇指手势,拇指指腹与留置针Y型分支接触面积大,阻力小,能顺势推动将套管送入血管内,不易刺破血管,提高了静脉一次性穿刺成功率[5]。极低体重儿输液时间长,反复遭受穿刺的疼痛刺激,其应激调控系统则会发生改变,并严重影响脑的发育[6],可引起痛觉改变、慢性疼痛综合征和躯体不适,并有可能导致儿童期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困难等行为功能障碍[7]。所以,通过甜味刺激和口腔触觉受体提高疼痛阈值,产生镇痛效果,有效缓解侵入性操作引起的疼痛哭闹,使患儿感到温暖和安全[8],患儿的配合相应地提高了静脉穿刺成功率。极低体重儿无自控能力,随意活动明显,烦躁哭吵时可将头皮留置针拔出,或者是关节部位摩擦易造成四肢留置针移位脱出。有效地固定好留置针,可延长留置时间,相应地减少了静脉穿刺频率。早产儿治疗疗程长,抗感染过程中往往每12 h或每8 h用药,因此静脉穿刺频率高,为了使治疗顺利进行,各条静脉交替使用,使受损的血管有足够的修复时间。
早产儿一般于生后2~3周逐渐恢复至出生体质量,如无感染或酸中毒等其他原因,在恢复出生体质量后,每日以10~30 g增长[9],手臂或足亦随着体质量增长而变粗。另外,极低体重儿住院时间长,腕带使用时间一长后,易发硬、变窄,导致静脉通路不畅,造成局部肢体肿胀。本文中曾发生2例,腕带出现压脉带现象,所幸及时发现,未发生意外事故。
极低体重儿头皮下脂肪少,血管虽然显露清楚,但大多数为毛细血管,表浅细小,血管外观小于留置针;四肢血管管腔细小、窄,所以在套管针留置周围静脉过程中,针尖软管部分紧贴血管内壁,易刺激管壁,加上血流速度慢,在推注药物频繁或用力过快,产生一定冲击力,易引起局部皮肤发白。完善药物护理,可大大减少针管对局部的刺激,减少静脉炎的发生率。
极低体重儿过早离开母亲体内,故呈低γ球蛋白血症,加上皮肤不成熟性,角质层薄,皮下脂肪少,对阻止病原入侵十分不利。极低体重儿头皮面积小,四肢臂围较细,可用无菌剪子将敷贴适当剪小,严禁贴敷贴时将整个臂围包裹。拔除四肢留置针后,常规用无菌棉球压迫针眼再用3M纸胶包绕止血。现用数个棉球包绕肢体一周的做法可使以后在撕除3M纸胶时避免皮肤破损,防止张力性损伤。包绕太紧,造成循环障碍,包绕太松,静脉失血。
极低体重儿长期卧床,加上血浆蛋白低下易水肿,头部和双下肢明显,所以不易区分液体渗漏和体位性水肿。极低体重儿各个系统发育不成熟,生活能力弱,故24 h维持静脉通路尤为重要;同时作为服务对象,他们是一类特殊的群体,外界各种不良因素都会影响他们的生存及生活质量,因此静脉支持在早期显得尤为重要。笔者通过对各种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总结预防措施,对静脉留置的方法不断进行改良,并重视静脉通路的维护,为极低体重儿持续输入静脉营养液开辟了一条方便、安全、有效的通路,同时避免了静脉炎和组织坏死,减少了静脉穿刺的次数,提高了护理质量,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杨辅直,钟汝玲,李伟生.高危新生儿静脉和肠道营养的时机探讨[J].临床儿科杂志,2001,19(6):375376.
[2] 谭启明,窦月玲.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引起水泡原因分析与预防[J].护士进修杂志,2001,16(8):637638.
[3] 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等.实用新生儿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92.
[4] 王瑞英,金姚珍.PDCA循环管理在防止新生儿皮肤损伤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2):1718.
[5] 刘丹,金姚珍.新生儿静脉留置针两种送套管手法的比较[J].护理与康复,2007,6(12):831832.
[6] Mitchell A,Boss e effects of pain on the nervous systems of newborns and young children: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J Neurosci Nurs,2002,34(5):228236.
[7] Grunaur term consequences of pain in human neonates[A].In:Anand KJS,Stevens BJ,McGrath in neonates:pain and research clinical management[M].2nd dam:Elsevier,2000:5576.
[8] 黄东明,杨华姿,高建慧,等.非营养性吸吮对早产儿呼吸、心率和血氧饱和度的影响[J].新生儿科杂志,2004,19(3):129131.
[9] 吴圣楣,陈惠金,朱建幸,等.新生儿医学[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51159.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yxlw/yxhl/880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