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医学护理
摘 要:目的:观察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心肌梗死的护理对策。方法:对3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的病情观察和护理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26例患者冠脉再通,成功率为81.3%。结论: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能提高溶栓治疗效果和心肌梗死的治愈率。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尿激酶静脉溶栓;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AMI)近年来发病有上升的趋势,其病因是由于冠脉的供血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持久地缺血导致的心肌坏死,可发生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尿激酶进行静脉溶栓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现将护理措施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32例,男25例,女7例,年龄48~69岁,平均59.5岁。其中梗死部位位于前壁15例,下壁9例,后壁5例,前间壁3例。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学会《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中AMI的诊断标准。
1.2 给药方法:先嚼服肠溶阿司匹林300 mg,尿激酶150万U加入生理盐水100 ml中溶解稀释后,于30 min内静脉滴注完。并给予低分子肝素钠5 000 U皮下注射,1次/12 h,连续注射5~7 d。并遵医嘱使用硝酸甘油和抗心律失常药。
1.3 溶栓入选标准:①严重胸闷、持续性胸部疼痛>30 min,舌下含服硝酸甘油不能缓解;②心电图肢导联ST段抬高≥0.1 mV或胸导联≥0.2 mV;③发作时间在2~12 h内;④无溶栓禁忌证;⑤患者本人或家属签字同意溶栓治疗。
1.4 溶栓成功指标[1]:心电图ST段抬高显著的导联于溶栓后2 h内回降≥50%,血清心肌酶峰值提前,胸痛至开始溶的2 h内基本缓解或消失。
2 结果
本组32例患者溶栓后26例再通,成功率为81.3%。其中发病2 h内溶栓5例,再通5例;发病2~6 h内溶栓21例,再通18例;6~12 h内溶栓 6例,再通3例;死亡2例。
3 护理措施
3.1 心理护理:急性心肌梗死会出现紧张、焦虑和恐惧的情绪反应,护理人员应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认真倾听患者的主诉,允许患者表达内心的感受,取得患者的信任。并向患者讲解治疗的目的、方法,注意事项以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以取得患者的配合,树立治疗疾病的信心。
3.2 溶栓前的准备:确诊为心肌梗死后,立即将患者送入抢救室,绝对卧床休息,遵医嘱给予氧气吸入,持续心电监护,详细记录体温、脉搏、呼吸、血压,急查血常规、凝血功能、心肌酶、血糖、电解质等。同时一侧肢体使用留置针建立2条静脉输液通路,一条静脉通路保证药物的输入,另一条通路以备抢救时注射抢救药物用,宜选择粗直、易固定的血管。另一侧肢体留作测量血压、血氧饱和度等。同时备好除颤仪、心电图机、多巴胺、利多卡因等抢救药物等。
3.3 溶栓时的监护:溶栓期间要进行心电监护。在溶栓前做一次心电图,溶栓后6 h内每隔30 min各打印全导心电图一次,以后定期检查心电图,并详细记录日期、时间,注意观察ST段的变化,以判断溶栓效果,观察有无再灌注心律失常。每隔2 h抽取静脉血查心肌酶谱,连续12次,同时注意监测凝血功能。注意倾听患者的主诉,每15分钟评估一次患者的胸痛部位、性质,程度、有无伴随症状。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定时监测脉搏、呼吸、血压的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采取抢救措施。
3.4 溶栓后观察
3.4.1 出血:出血是较为常见的并发症,常有皮肤、黏膜及内脏出血,最严重的是颅内出血。要注意观察皮肤、黏膜有无出血点和瘀斑,神志、瞳孔对光反射的变化,有无黑便、咖啡样或血性呕吐物等消化道出血症状。尽量减少各种穿刺注射。有创口时应延长按压时间或加压包扎。本组患者有7例出现皮肤轻度瘀斑,2例有少量牙龈出血,未予处理,自行好转。未有消化道出血和颅内出血病例。
3.4.2 再灌注心律失常: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是血管再通的指标之一。要严密观察心电图的变化,注意观察有无室早、室速的发生,警惕室颤、房室传导阻滞等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应及时遵医嘱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以及电复律、心脏起搏器。
3.4.3 再梗死:出现急性再梗死,多在溶栓后24 h,晚期则发生在溶栓后4周内。因此护士要严密观察患者胸痛的情况和心电图波形的改变,尤其是ST段的改变。发现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给予处理。
3.4.4 低血压:溶栓后注意观察血压的变化。每隔30 min测一次血压,连续测量3~4 h,血压平稳后改为1 h测一次,待病情平稳后再延长测量时间。如出现低血压,及时给予补充血容量,多巴胺静脉滴注,纠正低血压。本组患者有15例出现低血压,经处理后血压平稳。
3.4.5 基础护理:患者发病后要严格卧床休息3 d,并向患者解释卧床休息的重要性,减少探视。护士要满足患者生活上的需求,卧床期间应在床上解大、小便,可常规给予缓泻剂,防止因用力排便再次诱发心肌梗死。同时要做好皮肤护理和口腔护理。
3.5 饮食护理:合理调整患者的饮食,给予低盐、低脂、清淡饮食为主,少食多餐,避免过饱。AMI发病的2~3 d内,能量摄入不宜过高,以减轻心脏负担,能量给予500~800 kcal/d(1 kcal=4.184 kJ),食物总容量1 000~1 500ml,流质饮食。病情稳定后(一般3~4周),随着患者逐步恢复活动,饮食的限制也可逐渐放松[2]。溶栓期间适当限制蔬菜和水果的摄入,以免影响溶栓效果。
3.6 康复指导:指导患者分阶段逐渐增加活动量,发病后3 d内据对卧床休息,第4天可在床上静坐,进行坐位洗漱,就餐。第2~3周可以在医护人员的帮助下逐渐加大活动量,可在床边站立、行走,上厕所,做医疗医疗体操等。第4周病情稳定,可考虑出院。出院后调整生活方式,控制体重,戒烟酒,保持乐观、平和的心态,避免剧烈运动或活动时间过长。遵医嘱按时服药。有异常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4 小结
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急,病死率高。目前,静脉溶栓已成为不具备开展PCI手术,转运困难的基层医院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最重要的措施。有研究表明,在起病4~6 h内溶栓,可降低病死率30%;若在起病1~2 h内溶栓,则可降低病死率50%[3]。本组的成功率为81.3%,因此溶栓时间越早效果越好。在整个静脉溶栓的治疗过程中,心理护理、并发症的观察、病情监测、康复指导等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对促进患者的康复、提高治愈率、减少死亡率起着重要的作用。
5 参考文献
[1] 秦淑慧.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溶栓50例护理干预[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11):81.
[2] 郜玉珍,孟海英,常晓晓.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饮食护理研究现状[J].中国护理管理,2007,7(11):32.
[3] 夏菊辉.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70例临床疗效观察[J].中外医疗,2010,30(1):75.
[收稿日期:2012-05-09 编校:朱林]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yxlw/yxhl/888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