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医学护理
突发性难治性耳聋是一种临床常见疾病,而且各个年龄段的人群均有可能发生突发性难治性耳聋,据有关调查显示,突发性难治性耳聋的发病率在20/10万-30/10万之间,尤其是近来年发现,在青少年的群体中,突发性难治性耳聋也时有发生[2]。突发性难治性耳聋会给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必须要及时规范突发性难治性耳聋治疗,使其得到较好的治疗唯,可是临床研究显示,在突发性难治性耳聋患者中,将近有30%的患者,虽然经过及时规范的治疗,但是治疗效果并不明显,不仅听力没有改善,反正病情出现加重的情况,尤其是对于全聋的患者,听力的恢复率仅仅占到三分之一[3]。因此,突发性难治性耳聋的临床治疗就是当下研究的重点问题,为此,在这里随机抽取我院在2010年11月-2012年11月期间收治的42例突发性难治性耳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具体的报告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42例突发性难治性耳聋患者,年龄在25-68岁,平均年龄45岁,其中,男22例,女20例,对照组21例患者,年龄在25-68岁,平均年龄45岁,其中,男12例,女9例,观察组21例患者,年龄在25-68岁,平均年龄45岁,其中,男10例,女11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生命体征、临床症状等方面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具有临床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
本组患者的临床表现症状均符合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会突发性聋诊断标准,除了达到了以上标准以外,所有患者还符合以下条件:本组患者均排除其他因素导致的突发性难治性耳聋,所有患者均排除间或单耳发病,所有患者的突发性难治性耳聋病程在32-90天,本组所患者均经过除其他方法的治疗,如皮质激素、前列地尔以及其他方法的治疗,且经过治疗后无改善[4]。
1.3 研究方法
以我院在2010年11月-2012年11月期间收治的42例突发性难治性耳聋患者的临床资料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强的松治疗,观察组采用前列地尔治疗,针对两种治疗方法治疗突发性难治性耳聋临床效果及安全性进行综合分析。
1.4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强的松治疗,具体的治疗方法如下:强的松(批号125547,上海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剂量1 mg/kg,采用口服给药,每天1次,连续服用3天,以后每天可以根据患者病情逐渐减量,服药时间以每天早晨7点顿服为宜[5],同时,在治疗过程中,加服,维生素B1片,10 mg/次,3次/天,口服;甲钴胺0.5mg/天,3次/天,口服,其他的辅助药物则均以10天为一疗程;观察组采用前列地尔治疗,前列地尔(批号128897,上海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每天10μg,采用静滴注射,一天1次,并且在此基础上加服,维生素B1片,10 mg/次,3次/天,口服;甲钴胺0.5mg/天,3次/天,口服,以10天为一疗程;在患者治疗达到一个疗程,对患者例行纯音测听检查,针对患者的治疗结果进行综合评价,并且所有患者均随访6个月,观察患者临床效果。
1.5 统计学分析
采取SPSS13.0软件实施统计分析,计数资料是X2检验,计量资料用x±s来表示,方法为t检验,差异有统计意义,即P<0.05。
2 结果
2.1 临床治疗效果
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61.9%,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0%,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意义,即P<0.05。
2.2 安全性分析
对照组患者有4例患者发生不良反应,根据患者的实际状况调整用药方案后,不良症状逐渐消失,观察组患者有无一例发生不良反应,治疗安全有效,两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即P<0.05。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和医疗水平的提高,突发性难治性耳聋治疗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临床上不仅对突发性难治性耳聋治疗临床用药的治疗进行分析,而且对其安全性进行了深入探讨。突发性难治性耳聋是一种临床常见疾病,而且各个年龄段的人群均有可能发生突发性难治性耳聋,据有关调查显示,突发性难治性耳聋的发病率在20/10万-30/10万之间,尤其是近来年发现,在青少年的群体中,突发性难治性耳聋也时有发生。突发性难治性耳聋会给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3.1 发病机制[6]
临床上关于突发性难治性耳聋的原因尚不明确,其中最有可能的一种原因就是由于血运障碍所引起的,其主要的理论依据是人体内耳的血供主要来源于纤细的内听动脉,但是该动脉极易受累,一旦发生异常就会引起内耳血供障碍。
3.2 危害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