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医学论文 > 医学护理 > 新生儿外周静脉留置针穿刺三消法疗效分析

新生儿外周静脉留置针穿刺三消法疗效分析

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 所属栏目:医学护理


新生儿外周静脉留置针穿刺三消法疗效分析

【关键词】  婴儿,新生;静脉留置针;三消法;细菌培养

 静脉输液是临床抢救和治疗中常用的无菌操作技术。目前,外周静脉留置针广泛应用于临床,我科从2000年引进该项护理技术,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发现部分患儿穿刺部位有皮肤发红、拔针后眼处有红肿,对此我们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对传统的消毒方法进行了改进,创新了“三消法”,取得了良好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病理新生儿科2003年10月至2005年8月收治的应用外周静脉留置针输液的新生儿91例,其中男44例,女17例;胎龄37~周;体重2 500~4 000 g;无感染性疾病。将患儿随机分为2组,住院号末位数是单数的为试验组48例,住院号是双数的为对照组43例,2组一般资料间有均衡性。

  1.2 试验材料 0.5%碘酊、75%乙醇、无菌0.9%氯化钠溶液试管、培养基、无菌棉签、自制无菌小孔巾(小孔面积5 cm×5 cm)、24g外周静脉留置针(美国bd公司生产)、opsite透明生物膜贴膜,规格为4.4 cm×4.4 cm(英国smith & nephew制药有限公司)。

  1.3 消毒方法 (1)2组静脉输液操作分别由经过培训的2名责任护士承担[1],操作前患者均要做好穿刺部位皮肤的清洁准备,如擦去胎脂、剃除毛发等,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及无菌技术,保证操作的一致性。(2)试验组采用“三消法”进行穿刺部位的皮肤消毒:第1次穿刺前消毒:用碘酊以穿刺部位为中心,由内向外呈螺旋形涂擦,面积7 cm×8 cm,待自然风干后用75%乙醇以同样的方法脱碘2次,待干后进行穿刺置针;第2次穿刺后消毒;置针成功后粘贴贴膜前用75%乙醇再次消毒穿刺部位皮肤及针柄1次,避开针眼处,面积同上,自然风干后覆盖贴膜,保证贴膜牢固,减少贴膜与皮肤间的缝隙;第3次拔针前消毒:掀开贴膜用75%乙醇以同样方法消毒穿刺部位皮肤2次,面积6 cm×7 cm,以无菌敷料覆盖,轻压下拔针,并用胶布固定,留置期间无需更换贴膜。对照组采用“常规法”进行穿刺部位的皮肤消毒,即用上述同样的方法只进行穿刺前消毒,穿刺成功后和拔针前均未做穿刺部位的皮肤消毒,其他操作要求2组间无差异。

  1.4 采样与细菌培养方法[2] 在消毒好的穿刺部位覆盖无菌小孔巾,用无菌棉拭子在孔巾范围内(5 cm×5 cm)横向、纵向来回涂擦各5次,并随之转动采样棉拭子。剪去手接触部分,将棉拭子放入5 ml稀释液的试管内振荡80次,采样液做10倍稀释后取0.1 ml接种平板,放置35℃恒温箱培养48 h,然后观察菌落生长情况,并进行对菌落形态的观察。试验组分别在穿刺前、穿刺后、拔针前3次消毒完毕,即行3次采样。对照组分别在穿刺前消毒完毕、初次成功覆盖贴膜前、掀开贴膜拔针前行3次采样。

  1.5 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通过对91例患儿的穿刺部位皮肤在特定的3个时间点进行消毒效果采样监测,采样标本生长菌落12例。试验组1例:第1次和第2次采样均无菌落生长,第3次采样生长菌落1例(2.08%),菌落生长较稀疏;对照组11例:第1次无菌落生长,第2次采样生长菌落4例(9.30%),第3次采样生长菌落7例(16.28%),菌落生长较密集。第1采样试验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2次采样试验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3次采样试验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试验组感染率为0.69%(1/144),对照组为8.53%(11/129),2组感染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3 讨论

  3.1 本研究表明两种消毒方法的消毒效果有明显的差异,新生儿的皮肤薄嫩尤其早产儿角质层薄。皮肤的屏障作用不健全,但长时间保留静脉留置针需要皮肤清洁无菌。“三消法”不仅降低了感染率,减少了静脉炎的发生,隔日换敷贴次数,既减少了患儿的痛苦又减轻了家属们的经济负担。通过此项技术的改进和探讨分析造成皮肤发红有时感染的原因为,(1)护士无菌观念不强;(2)没有专门培训护理人员;(3)操作手法不统一、不熟练,有时反复穿刺;(4)操作后没有严格记录操作时间;(5)拔针的时间及时机掌握的不太好;(6)护理不得当,没有保持局部的清洁和干燥。

  3.2 严格进行皮肤消毒是防止发生感染性静脉炎的重要措施 静脉炎分为细菌性静脉炎、化学性静脉炎、机械性静脉炎[3]。临床观察发现使用留置针输液较使用头皮针输液发生静脉炎症状者明显增多。细菌性静脉炎与穿刺点消毒不严格,操作护理不当有关。分析认为采用2%碘酊消毒皮肤后,用75%乙醇脱碘再进行静脉输液皮肤消毒,是经典的皮肤消毒方法,可杀灭各种微生物。但常规法的缺点是穿刺置管时,操作人员的手不可避免的触及贴膜覆盖范围内的针柄和部分皮肤,破坏了消毒效果,当环境温度较高或患儿哭闹出汗时,贴膜下的皮肤潮湿,增加了感染机会;隔日更换贴膜进行消毒时,易发生针管脱位,如消毒后再行送管,均可造成消毒液通过皮肤与血管间的窦道侵入血管造成化学刺激,引发化学性静脉炎。所以,我们对常规消毒方法进行了改进,在穿刺置管后再次进行消毒,保证了贴膜内的消毒效果,同时,留置期间无需更换贴膜,有效避免了上述问题,并且在拔针前消毒皮肤,防止针眼感染的发生。

  3.3 减轻护士工作量,降低患者费用 常规消毒法在留置期间需2 d更换贴膜、皮肤消毒1次,且在更换贴膜时,容易发生脱管,导致重新穿刺置管,增加了护士的工作量。而改进后的皮肤消毒方法无需隔日更换贴膜,即减少了操作繁琐环节、避免脱管发生,也降低了患者的医疗费用。

【参考文献】
   1 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主编.输液治疗护理实践标准(2000版).中华护理学会翻译出版,2003.84.

  2 蔺安鸿,魏丽,张业金.对88例静脉输液皮肤消毒效果的监测.齐鲁护理杂志,2003,9:297.

  3 王欣怡,徐晓惠,张文颖.小儿应用静脉留置针致静脉炎的原因及预防.承德医学院学报,2002,19:126127.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yxlw/yxhl/90085.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