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医学护理
【关键词】 心肌梗死;并发症;护理;干预性研究
急性心肌梗死是内科常见疾病之一,心力衰竭、便秘、心律失常、低血压性休克是心肌梗死常见并发症。后果严重,病死率高。因此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如何降低患者并发症,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是护理工作者多年来一直探讨的问题。我们通过对患者有计划的适时护理干预,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5年12月至2007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151例心肌梗死患者,以住院顺序随机化原则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78例,男52例,女26例;平均年龄(58±18)岁;发病2~10 h入院。对照组73例,男49例,女24例,平均年龄(56±20)岁,发病1~8 h入院。所有患者均为首次发病。2组患者均采取相似药物治疗。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比、病情治疗方面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选择责任护士。固定工龄在5年以上,责任心强,有工作经验善于沟通与交流者为责任护士。有2名责任护士各分管一组患者,责任护士不上夜班,休班时由辅助护士担任,辅助护士工龄亦在5年以上。(2)实施系统性健康教育。运用护理程序对患者进行评估,制订教育计划,确定教育内容。教育内容包括:心肌梗死的基础知识,饮食原则及并发症的预防措施和重要性。给予合理膳食,应进食清淡,流质或半流质饮食,提醒患者忌用力排便,减少诱发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并发症;训练患者床上排便的习惯,保持患者每日排便。每日清晨饮蜂蜜20 ml加水或给番泻叶泡茶2次/d,2 g/次。示教预防便秘的腹部按摩方法(排便时按压天枢穴,平时经常作缓慢的腹式呼吸,以促进肠蠕动)。由责任护士对患者和家属讲解有关知识15~20 min/d,并解答患者及家属提出的问题。(3)心理护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一般均有不同程度的烦躁不安、恐惧、有濒死感,允许家属一人陪护,责任护士一直陪伴左右,允许患者表达出内心的感受,接受其行为反应,如呻吟、易激怒等。向患者解释不良情绪会增加心脏负荷和心肌耗氧量。介绍病房环境、监护仪的作用等。通过有效的安慰沟通,缓解患者的精神压力同时作好家属的思想工作,避免外界刺激,消除紧张不安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4)减轻心脏负荷。控制心力衰竭,氧气吸入以中等流量持续吸氧,可改善心肌缺血,减轻疼痛,缩小坏死范围,增加心肌收缩力,使心输出量增加,防止心源性休克和心律失常发生。(5)密切观察并发症的先兆症状。前壁心肌梗死由于血液儿茶酚胺水平较高,易发生快速室性心律失常,当出现频发室性早搏,成联律,多源性或roht时,常预示可能发生室性心动过速;下壁心肌梗死由于迷走神经反射作用常易发生房室传导阻滞缓慢心律失常并伴有血压下降,患者烦躁不安,面色苍白,皮肤湿冷、脉速、大汗、尿量减少,神志迟钝,则为休克表现;呼吸困难、咳嗽、紫绀等左心力衰竭表现。急性期持续心电监护,由责任护士和辅助护士轮流专护1周,密切观察心电监护及生命体征变化,早期发现先兆症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6)康复训练,病情稳定之后,第1周,前3 d绝对卧床休息,可进行腹式呼吸,擦脸、关节被动运动,坐位洗漱、床上静坐。开始起坐时动作缓慢,防止体位性低血压。第2周,由坐床位,床边站立,逐步过渡到床边步行;第3周,在责任护士帮助下试着上下一层楼梯;第4周,逐渐增加体力运动。对照组随机性健康教育,即护士按常规对心肌梗死不同时期可能出现的问题预以指导。
1.3 评价标准 心律失常、以心电图为准;低血压性休克,以生命体征判断;心力衰竭以killip分级为标准,便秘的判断按《基础护理学》为标准。
1.4 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组并发症发生率与住院时间比较 试验组无低血压性休克、心力衰竭,发生便秘24例,心律失常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33.33%(26/78)。对照组发生低血压性休克2例,心力衰竭1例,便秘30例,心律失常8例,并发症发生率为56.16%(41/73),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住院时间对照组(24±8)d与试验组(21±5)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89,p <0.05)。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由于心脏持久严重缺血而引起的部分心肌坏死。多数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发生血管持续痉挛式血栓形成,使冠状动脉闭塞,相应心肌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所致,严重类型可发生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1]。
责任护士通过全面评估患者,制订出系统的科学的个体化护理计划,并进行有计划、有目的、循序渐进的护理干预。对重点问题反复指导,患者易于理解、接受。通过系统性护理干预,调动了患者及家属的积极性,提高了患者及家属对治疗、护理的依从性,加强了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主动协助患者做好,心理安慰,缓解精神压力,避免外界刺激,减轻心脏负荷和心肌耗氧量,合理调整饮食,腹部按摩,康复训练等,从而密切了护患关系,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避免或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而随机性护理,内容相比较随意、零散、缺乏系统性,不利于患者及家属理解记忆。总之,开展综合性的护理干预。能显著改善心肌梗死患者的情绪,减少了并发症,缩短了住院日,对患者早日康复具有重要意义[2]。
【参考文献】
1 张彩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舒适护理效果观察.河北医药,2009,31:25122513.
2 张爱君,代书敏.急性心肌梗死196例护理分析.中国基层医药,2008,15:874.
上一篇: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观察及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