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发表指导
这篇科技核心期刊征稿发表了赵九章和中国的卫星事业,赵九章为中国的航天事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我们国家的航天事业也因此走向辉煌,当年赵九章主持制定的我国第一颗卫星的研制方案计划和卫星系列规划如今事实证明是正确的举措,同时也立下了历史的丰碑。
论文摘要:中国的卫星事业迅速发展,这和一代又一代航天人是分不开的,赵九章院士为卫星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面对今天的成就,我们应该感谢那些为航天卫星事业做出贡献的科学家,希望我们国家的明天越来越美好。
论文关键词:科技核心期刊征稿,赵九章,中国,卫星事业
《量子电子学报》创刊于1984年,现为中国光学学会基础光学专业委员会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学术期刊,双月刊,该刊致力于报导量子电子学领域中的最新的重要实验和理论研究成果,优秀的教学研究和专题综述,适合于高等院校主修上述专业的师生以及相关研究所和公司的科研工作者、工程师阅读。目前,《量子电子学报》的主编为龚知本教授,编辑部设在安徽合肥1125信箱,中国科学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内。
2008年9月25日,我国第三艘载人飞船神舟七号成功发射,三名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顺利升空。27日,翟志刚身着我国研制的“飞天”舱外航天服,在身着俄罗斯“海鹰”舱外航天服的刘伯明的辅助下,进行了19分35秒的出舱活动。中国随之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空间出舱活动技术的国家。2008年9月28日傍晚时分,神舟七号飞船在顺利完成空间出舱活动和一系列空间科学试验任务后,成功降落在内蒙古中部阿木古朗草原上。神舟七号载人飞行任务获得圆满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了空间出舱技术的国家。
虽然起步晚了几十年,但中国的神舟飞船总体性能优越,其“三舱一段”的结构与总体方式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可用空间大,智能化程度高,适用性强,可一船多用。载人航天,是中华民族最伟大的创举之一。从长征火箭、神舟飞船到“飞天”舱外航天服,载人航天征程中涌现的一个个奇迹,无一不是中华民族在伟大复兴征程上的标志性创造。
一个民族的智慧、一个国家的创造力,往往需要一些标志性成果来证明。神舟一次次圆满飞行,一次次向世人昭告,中华民族完全有能力凭借自己的创造能力,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据一席之地。面对今天的成绩,我们不能忘记一代代航天人为了祖国的卫星事业默默付出很多,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没有他们默默的付出也就不会有今天的巨大成功。在这里我想提一下赵九章院士,他是我们河南开封人,也是河南大学的校友,在他短暂的一生中,为了国家的卫星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赵九章(1907—1968),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祖籍浙江吴兴,1907年10月15日出生在河南开封。幼时读私塾,因家贫徒。1921年9月,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入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今河南大学附中),1926年毕业,19岁时父母相继去世,在爱人吴霞女士支持下,1929年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1933年毕业后留任助教。1935年7月公费赴德国柏林大学留学,攻读动力气象学、高空气象学和动力海洋学。1938年获得气象学博士学位。同年9月回国,任清华大学、西南联大教授,兼清华大学航空研究所研究员。把数学、物理学和流体力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引进到大气科学研究之中,作出显著成就。1945年赴美国讲学,次年回国,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他是中国人造卫星事业主要的奠基人之一,为我国“两弹一星”上天立下了卓越功勋。
建国后,赵九章历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等职。努力加强我国气象台站的建设,并建立了联合大气分析预报中心和联合资料中心,使我国数值天气预报研究工作迅速达到国际水平。建议并指导画出我国第一张“北半球天气图”。与顾震潮一起,攀登黄山,考察云雾滴谱,在我国最早开展了云雾物理的研究。并指导了人工降雨的实验。1957年底,中国科学院成立卫星工作组,任副组长。1958年,中国科技大学开设地球物理系,兼任系主任,是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委员。在空间物理研究方面,领导磁暴理论研究小组,并组织和参与建立专用于人造卫星所需的实验室,其中包括力学环境模拟室、空间模拟实验室和高技术的真空罐。是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二、三届全国人大常委。在“文化大革命”动乱中,遭受迫害,含冤去世。粉碎“四人帮”后,得到平反昭雪。论著有《中纬度大气环流之稳定度》、《国际地球物理年东京西太平洋区域会议》、《十年来气象研究工作之进展》、《太阳风、外空磁场及低能带电粒子探测的进展》、《地球高层大气及外空间的几个问题》、《高空大气物理学》(上册主编)等。〔1〕
20世纪50年代后期,赵九章先生从他熟悉的大气科学领域转向航天和空间科学领域,积极建议中国也要搞人造卫星,并投身于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研制的方案论证,他从探空火箭入手,在磁层物理、电离层物理、中高层大气物理和空间光辐射等学科领域进行了研究部署,在做了大量卫星预研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卫星系列的发展重点与规划建议。在他领导下还完成了核爆炸试验的地震观测和冲击波传播规律,以及有关弹头再进入大气层时的物理现象等研究课题。〔2〕
1958年5月17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说:“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随之,主管科技的聂荣臻副总理责成张劲夫等进行研制卫星的规划设想安排,为此,中科院成立581组,组长钱学森,副组长赵九章、卫一清。581组下设技术组,由赵九章主持,成员包括陆元九、杨嘉墀、陈芳允、马大猷、贝时璋等十多位专家。技术组多次开会,讨论卫星的科学技术问题,提出规划设想和实施的技术途径。由赵九章技术汇总,当时的建议是先从探空火箭搞起,再搞小卫星,第三步才搞大卫星。1958年,中科院派赵九章率代表团去苏联访问,希望参观苏联搞卫星的情况。访苏70天,1958年底回到北京,在当时的中苏关系背景下,事关保密,代表团想参观的东西大部分没有看到。
1959年初,中科院按照中央的指示进行空间任务计划的调整。
提出“大腿变小腿,卫星变探空”的工作方针。据此,赵九章与卫一清、钱骥商量,1959年2月提出今后工作的五项建议:“以探空火箭练兵、高空物理打基础、不断探索卫星发展方向、筹建空间环境模拟实验室、研究地面跟踪接收设备。”从1959年到1965年,赵九章一直按照这五项建议,在他所领导的研究机构里扎扎实实地开展工作:火箭探空已进行了20多发的探测试验,取得了一批科学数据和一些技术经验;空间环境模拟实验室已初具规模;主要几项卫星预研课题已有较好的进展;空间科学研究也有了良好的开端。科研队伍逐步壮大,由1958年底的8个研究组几十人,发展到1964年底的5个研究室400多人。
1964年10月,应国防科委邀请,赵九章、钱骥等参观了导弹基地,与搞火箭的同志座谈发射卫星的运载火箭问题。根据在基地了解的情况,结合六七年来卫星预研工作的基础,1964年12月,赵九章写了一封信给周恩来总理,建议将发射卫星正式列入国家计划。这一建议受到周总理的重视。国防科委、中科院遵照总理指示,抓紧座谈讨论,拟定计划方案,积极研究卫星立项的准备工作。经中央专委1965年5月12次会议和1965年8月13次会议研究批准,卫星正式立项。
1965年10月20日到11月30日,中科院受国防科委委托召开了“我国第一颗卫星方案论证会”,会议由中科院副院长裴丽生主持,会议的科学技术汇总由赵九章负责。赵九章在会上报告了我国卫星的总体方案(草案),他对卫星这一大的系统工程涉及的主要科技问题作了详细阐述,并提出了一些关键技术问题,以及可能解决的技术途径。〔3〕
钱骥在会上报告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本体方案(草案)》,会上还报告了卫星运行轨道、地面跟踪及布站方案和火箭运载的设想方案等。会前,赵九章、钱骥、总体组与各专业组作了充分技术准备,主要方面都准备了文字材料。会议开了42天,进行了充分讨论。会议集思广益,最后归结的目标是1970年发射;要求是:“上得去、抓得住、听得到、看得见。”卫星命名为“东方红1号”,卫星外形是一个1米直径近球形的72面体,卫星播放《东方红》乐曲,以及卫星的主要技术指标都得到大会的肯定。
以上都说明,我国早期卫星方案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同时也凝聚着赵九章的心血。
关于卫星轨道问题,早在方案论证会的前半年,就受到赵九章的关注。他认为一个1米尺度的卫星入轨后,就像几公里外的一只苍蝇,要找到它,就要在发射卫星之前,首先要把卫星的运行轨道,轨道的计算、测量、预报以及跟踪站的布置等搞清楚。中科院理应先走一步,把此事承担起来。1965年4月,他找中科院数学所副所长关肇直商量,由数学所承担此事,又找紫金山天文台的同志一起组成小组,专攻卫星轨道选择与计算问题。由于赵九章的及早部署,使我们能适时制定出适合国情又具有较高水平的方案,节省了资源又赢得了时间,对以后的卫星工程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1966年1月,中科院成立卫星设计院(代号651设计院),赵九章被任命为院长,他除了抓第一颗卫星的研制工作外,还注意到我国卫星型号发展问题。1966年5月,中科院召开卫星系列规划设想讨论会,赵九章在会上报告对我国卫星系列规划设想,主要内容有4点:1.以科学试验卫星作为开始和基础;2.对地观测卫星为重点,全面发展应用卫星(如通讯、气象、测地、导航等卫星,配成一个完整的体系);3.对地观测卫星基础上发展载人飞船;4.卫星的防御措施,必须使卫星拥有反干扰、反破坏的能力。会议经过讨论,最后商定卫星系列的重点与排序:测地、通信、气象、载人飞船、导航。〔4〕
正当赵九章全身心投入卫星工作、各方面都取得很大进展的时候,“文革”灾难降临。在大浩劫的背景下,1968年进行体制大调整,赵九章也无端被停止工作。1968年10月被迫害致死。
1968年1月体制调整前,赵九章、钱骥主持的我国第一颗卫星的初样星已经完成,此后接替者进行方案复审后继续进行正样星研制,正样星与初样星基本一致,没有大的改变(有的就是卫星总重增一点,减一点;仪器减一点;写在仪器壳上的毛主席语录要不要去掉;卫星看得见的方面想了些点子等)。
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卫星发射成功,这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是党中央领导全国军民努力奋斗的成果,是十多年来先后参与卫星工作的全体人员的智慧、血汗的结晶。虽然赵九章在此18个月前已被迫害致死,但他对我国卫星事业的贡献永远不应被忘记。
时间已经过去41年,通过一代又一代航天人的不懈努力,通过实践证明当初的决策和预见性是英明的,这充分体现出赵九章等老一辈科学家的远见卓识和一心一意为祖国的卫星事业出谋献策的赤子之心。当年赵九章主持制定的我国第一颗卫星的研制方案计划和卫星系列规划设想既符合科学又切合实际,以后相当一段时期我们基本上是按照当初的计划设想进行的。”正是因为有赵九章等老一辈科学家的坚持和努力,才有今天的卫星事业的巨大成功。共和国的历史不会忘记他在开创、推进、领导、规划我国卫星研究中的卓越功绩。中国的卫星事业不会忘记他的科技工作者,我们河南人民不会忘记我们的同乡,河南大学的师生不会忘记他们的校友。赵九章将永远成为我国卫星事业的一座丰碑。
注释:
〔1〕《河南大学校史》,河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张振江
〔2〕《在赵九章先生百年诞辰纪念会上的讲话》,2007年10月29日,科技日报,路甬祥
〔3〕科学时报,2007年10月15日,
〔4〕《科学大家赵九章》,科学新闻杂志,2007年10月24日,潘锋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qkbk/fbzd/175950.html上一篇:详解科技核心期刊论文用词的准确性
下一篇:怎样发表土木工程职称论文?